社交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谣言传播规律及治理策略
韩晓慧
张家口市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执法局
一、引言
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极大提高传播效率。但这也为食品安全谣言滋生与扩散提供温床。从 “塑料紫菜” 到 “致癌草莓” 等谣言,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发公众恐慌,给食品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深入研究其传播规律并探寻有效治理策略,对保障公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二、社交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谣言传播规律分析
2.1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传播机制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与位置影响信息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通过关注、好友等关系构建复杂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初期,多从少数节点(如个别用户、自媒体账号)开始,若这些节点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或与众多用户有强连接关系,谣言便易快速扩散。例如,某知名美食博主拥有数百万粉丝,若其发布食品安全谣言,因粉丝对其信任与关注,谣言会迅速在粉丝群体传播,并通过粉丝转发扩散至更大范围网络。此外,不同群体(如地域群体、兴趣群体)内部连接紧密,谣言在群体内传播速度快,且群体间信息流动也会促使谣言跨群体传播,形成复杂传播网络。
2.2 传播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食品安全谣言传播通常分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衰退期。潜伏期,谣言在小范围传播,未引起广泛关注。此阶段若有权威信息及时介入,可有效遏制谣言扩散。爆发期,谣言因某些因素(如知名人士转发、话题热度上升)引发大量关注,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持续期,尽管权威部门辟谣,但部分民众因固有观念、信息不对称等仍相信谣言,谣言在一定范围内持续传播。衰退期,随着时间推移、权威信息深入传播及公众理性回归,谣言热度逐渐降低,传播范围缩小直至消失。如 “某品牌饮料含致命细菌” 谣言,最初在小部分消费者群聊中出现,后经大 V 转发进入爆发期,引发公众恐慌,企业与监管部门辟谣后进入持续期,仍有部分消费者心存疑虑,一段时间后才进入衰退期,公众对该品牌信任逐渐恢复。
2.3 影响传播的因素分析
信息内容本身特点对谣言传播影响重大。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健康安全且表述夸张、惊悚的谣言,更易引发关注与传播。如宣称 “某种常用调料长期食用会致白血病” 的谣言,因关联大众日常饮食与严重健康问题,易吸引眼球。传播者影响力也起关键作用。知名度高、粉丝众多的传播者,其发布的谣言更易被广泛传播。社交媒体平台特性同样不可忽视。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将热门谣言推送给更多用户,扩大传播范围;平台监管力度不足,对谣言审核、处理不及时,也会纵容谣言传播。此外,公众科学素养与心理因素也影响谣言传播。科学素养低、缺乏辨别能力的公众易轻信谣言;部分公众存在从众心理、恐慌心理,在群体传播中易跟风转发谣言。
三、社交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谣言的危害
3.1 对公众的影响
食品安全谣言引发公众恐慌与焦虑情绪,影响正常生活与消费行为。公众面对大量未经证实的食品安全信息,难以判断真伪,对食品消费产生担忧与恐惧,甚至改变饮食习惯。长期受谣言影响,会降低公众对食品安全整体信任度,损害消费者权益。如 “某品牌奶粉质量问题” 谣言,使许多家长对该品牌奶粉望而却步,转而选择其他品牌,增加育儿成本与选择困扰。
3.2 对食品行业的影响
谣言对食品企业品牌形象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害。一旦谣言涉及某个企业或品牌,消费者信任度下降,产品销量骤减,企业可能面临巨大经济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同时,谣言还会冲击整个食品行业,降低消费者对行业信心,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如 “塑料紫菜” 谣言导致整个紫菜行业遭受重创,众多紫菜生产企业订单减少、库存积压,一些小型企业濒临破
产,行业声誉严重受损。
3.3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大规模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公众恐慌情绪蔓延,易导致抢购、囤积食品等行为,扰乱市场秩序。谣言还可能引发公众对政府监管能力质疑,降低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在突发食品安全谣言事件中,部分地区出现超市食品被抢购一空现象,造成市场混乱,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
四、社交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谣言治理策略
4.1 加强多主体协同治理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协调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协作配合。监管部门及时发布权威食品安全信息,加强市场监管;网信部门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监管,督促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公安部门加大对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打击力度,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食品企业作为谣言直接受害者,要积极主动发声辟谣,加强与消费者沟通,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参与谣言治理,通过科普宣传、专业解读等方式,增强公众辨别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4.2 完善信息公开与辟谣机制
政府与相关部门要建立及时、准确、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平台,主动公开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标准、抽检结果等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一旦出现食品安全谣言,迅速启动辟谣机制,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新闻发布会等多渠道发布辟谣信息。采用通俗易懂语言与形式,提高辟谣信息传播效果与公众接受度。如制作辟谣短视频、漫画等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同时,加强对辟谣信息传播监测与评估,根据传播效果及时调整辟谣策略,确保辟谣信息有效覆盖目标受众。
4.3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
加强食品安全科普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科普节目等多种途径,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食品谣言辨别能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正确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能力,使其在面对社交媒体海量信息时,保持理性与批判性思维,不轻易相信与传播未经证实信息。例如,学校开设食品安全与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社区组织科普讲座与培训活动,媒体制作专题节目引导公众提升素养,从源头上减少食品安全谣言传播。
4.4 强化社交媒体平台责任
社交媒体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与管理,建立完善谣言监测、识别与处理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平台信息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食品安全谣言。对疑似谣言信息,迅速进行核实与处理,对已证实谣言,立即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并对发布者、传播者账号进行封禁、限制等处罚。同时,优化平台算法推荐机制,避免将谣言推送给更多用户。加强平台自律,积极传播正能量与权威食品安全信息,营造健康网络传播环境。
五、结论
社交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呈现新特点与规律,危害严重。通过加强多主体协同治理、完善信息公开与辟谣机制、提升公众素养及强化平台责任等综合策略,可有效遏制谣言传播,保障公众权益、维护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但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是长期复杂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及媒体等各方持续努力、共同协作,形成长效治理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与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诗琪. 基于社交媒体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分享影响因素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19.
[2] 韩梅. 对“微信辟谣助手”中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D]. 甘肃:兰州大学,2020.
[3] 张琳. 网络健康类谣言辟谣研究[D]. 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