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王明明
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心小学 110414
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教学实践调查等方法,深入探讨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剖析当前融合现状中存在的政策落实不足、教师融合能力欠缺、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基于研究,针对性提出深度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及加强教师培训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小学阶段作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既是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学科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界定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学科,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基本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包括哲学思想、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民风习俗等文化,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意识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有机融合,并非单纯的文化叠加,而是通过有效有机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将文化基因有机融合到道德法治教育之中,让学生从文化浸染中达到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1.2 理论依据
从教育学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典范人物、典型故事、典型历史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建构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其主动通过“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知识学习的效率。如通过“季札挂剑”的典故解读诚信内涵,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来主动建构诚信的道德内涵。
1.3 融合的价值与作用
各科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德育教化、文化承继、学科建设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直接成为学生判断是非的实践行动参照系,例如,“孔融让梨”,可为学生诠释出一个让位的小孩,帮助学生树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和实践后,学生能学以致知,如了解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民间技艺等,从而更加认同中国文化,获得文化归属感。就学科本身来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本身教学资源增加,道德法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点及面的进行教学,可以从《弟子规》首篇《总论》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作为出发点,讲解中国家庭伦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信”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2.1 政策要求与教材内容分析
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献均提及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基础教育的教育体系。目前,在现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有以一定篇幅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传达,但并不是完整、全面的。以统编教材为例,小学低年级教材结合儿歌、故事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如“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在《我们小点儿声》中被呈现;而教材高年级部分则重点在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教育中渗入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介绍如《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单元等。
2.2 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观察及访谈5所小学的学科融合教学课堂,发现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大多教师以讲授法为主,仅就 “爱国” 层面进行讲解,列举历史人物事迹,没有互动、体验类的活动环节;教师对教学资源多采用课本,对本土的、区位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当地有一个剪纸的非遗项目,其教师并未能结合这个剪纸工艺把 “传统艺术” 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
2.3 学生学习效果与反馈
通过300人的问卷调查,82%的学生都对于传统的文化故事有比较高的兴趣,但是能够准确说出传统文化故事背后所传递的道德内涵的仅占35%,并且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差距明显,如70%的学生知道“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在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浪费的状况。课堂中观察到,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低龄段学生对于故事类、游戏类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高,高段学生更倾向于思辨的讨论,但是我们现有的教学都无法兼顾到各个学段学生的需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3.1 深度挖掘教材,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列出各单元和传统文化的对接点,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联系《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公共精神。教师整合课外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如某一小学结合地方茶文化编写“茶礼与品德”课程,从认识种茶、制茶,到敬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感激和礼貌待人。
3.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文化体验
实施综合多元教学,增添学生新鲜感。在情境教学上,比如借助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包粽子、赛龙舟”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体会节日氛围、团聚精神。在项目学习上,比如设计“找寻家乡非遗”作业,学生通过联系非遗传承人、观看视频资料的方式找到家乡非遗以及保护措施等撰写调研报告与成果汇报,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弘扬家乡文化的意识。
3.3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知行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古村落参观,例如参观孔子老家,在孔子故里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加深对儒学的理解,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文化服务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为独居的老人写春联、送祝福,将“孝老爱亲”传统美德落实到行动中,举办传统文化节,设立书法类、戏曲类、传统游艺类等展示区,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传承传统文化。
3.4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融合能力
设立分类培训机制,组织新教师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如经典诵读、民间艺术进行培训学习,组织骨干教师对融合教学法开展培训学习,如备课教学法、资源开发法。开展校本教研,进行案例开发工作,如对一个传统文化主题, 如“二十四节气”,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安排教师集体开展跨学科学案教学设计,并进行课例评析。提供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研修班、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加强同教育界优秀人才交流,提高文化修养。将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强化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激励制度。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文化育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理论基础、剖析现状问题、实施针对性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协同发展。未来需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善融合教学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祝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四).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2024:660-663.
[2]刘新颖.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六).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2023: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