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共有性”行为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作者

陈渝虹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近年来,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升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改造对于推动城市更新进程、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仍存在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居民对社区归属感不强等问题。一个城市长期形成的文化符号和人文底蕴既是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特质。因此,在社区改造过程中融入城市文化特色,构建社区特有的文化场域,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互动性,还可以推动城市多元化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 共有性行为的定义

共有性行为这一概念来源于犬吠工作室所作的《共有性:行为的产生》一书,书中提到:“我们所关注的是某个街区所特有,超越主体间差异反复出现的人们自发的行为,它们同那些发生在为特定目的而建造的设施(学校、图书馆、美术馆等)中的行为不同,并不符合这些场所原本设定的目的,所以也很难在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建筑学体系中对其进行定位。”“不符合场所原本设定的目的”,一方面排除了图书馆、美术馆等专门功能且不具备行为活动包容性的空间;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异用行为,所针对的是现实空间中的设计预想与实际需求偏差的现象。“某个街区所特有”强调的是地方性,其并非指活动类型上的差异,而是指行为与不同要素产生联系而形成现象及关系的独特性。即使是相似的共有性行为,也会因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和团体之间而存在差异,如在日本金泽的兼六园,大家很少会在樱花下宴饮,但如果是在上野公园,甚至可以在樱花下唱卡拉OK。综合上述观点,共有性行为可定义为:超越主体间差异以每日、每周、每季度以及每年等固定时间周期内,反复出现的日常行为。在多数情况下,它常常偏离原本设定的目的,有时带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性,是揭示一个地方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与存在状态的行为。

2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改造设计的现状

在我国,传统习俗深受农业社会的影响,强调集体意识、社会伦理和深层次的情感价值,并且在与农业社会相关的空间中得以延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传统社区作为与社会相对的概念,是指基于血缘关系、地理位置或共享的精神价值观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然而,在粗放式的城市建设中,社区作为现代化建设下空间结构变化明显的基础单元,部分文化空间规划与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不符合居民的实际利益与需求。其空间主体和功能不断更新变化,使得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认可度不高,削弱了传统的人地关系,导致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获得感中断,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随着城市更新的稳步推进,拓展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常态,对文化空间的功能体验与文化生活氛围也有了更多要求。

3 共有性行为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3.1 重构公共空间的形式

在社会活动中大多数人喜欢停留在空间的边缘,观察空间中的活动,因此封闭连续的边界所形成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的活动,充分发挥空间的组合效应。在改造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时,应当注重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构建,在居民的水平视界内建立有效、清晰的过渡区,通过凹凸、进退、悬挑等多种形式形成真实的空间来吸引居民参与活动。空间可达性包括视线可达性和路径可达性。视线可达性能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没有或低视觉阻碍会对居民自发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路径可达性表现为步行系统具有步行长度短、各活动区域入口路径方便高效,以及通行道路畅达无碍等特点。在进行老旧小区空间改造时,可通过打通原有堵塞道路,使用更有效的空间连接方法等形式,创造空间可达性,让居民更容易到达目的地。此外,根据社区发展和居民的需求,空间形态的适当变换可以提高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感和满足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长直线,通过路径的曲折起伏和空间的多样形状,使步行体验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同时在底层空间界面上创造有节奏的变化,配合景观绿化,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

3.2 加强公共区域设计

在城市设计环节中,公共区域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是影响城市设计水平的主要因素。设计人员需结合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将提高城市宜居性及吸引力作为基础前提展开公共区域设计。设计人员应明确公共区域数量、位置及用途等,结合休闲需求、放松需求、娱乐需求、活动需求等,提高公共区域设计合理性,以满足城市生活圈配套标准。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物质需求及心理需求,还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例如,设计人员可结合城市居民区分布位置及规模,将健身器材等设置在居民区周边位置,使居民能够在空闲时间内健身锻炼,这对于提高城市居民身体素质,保障城市居民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不仅需要提升城市居民身体素质,还应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可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置在居民区周边位置,以实现精神文明教育。

3.3 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功能与效能。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更新的规划和设计,必须以整体规划为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要结合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并适时更新。同时,城市建设也要以居住舒适性、幸福感为前提,构建完善的城市建设支持体系。例如,可以在居住区设置必要的医院、超市、银行,以方便居民;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居民的实际工作和生活需求,对地铁和公交线路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其能够有效地运营;当然,绿化也应该被纳入支持的设施供应系统中。为此,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的评价,建立湿地公园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

3.4 改善生态环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城市更新的规划和设计还应将重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上,使其既能为市民提供更宜人的自然环境,又能推动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要对城区内外的生态环境进行探测,特别是要全面掌握环境污染情况,以便对土地、大气、水污染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其次,要根据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和改进自然景观,比如,在适宜的地区,基于对自然资源的评价,建立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是优化城市发展结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对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城市设计是保证城市更新质量的关键手段,决定着城市更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鉴于此,相关部门应明确城市更新的重要价值,以及城市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以科学、适宜的方式开展城市设计,从而提升城市的更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樊迪 . 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 微更新” 营造之道 [J]. 美术观察 .2024(03):158-159.

[2] 印象 , 仝晓晓 . 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 [J]. 工业设计 .2023(07):100-103.

[3] 楼瑛浩 , 钱颖 , 程书敏 , 等 . 中小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微更新策略研究 [J]. 南方建筑 .2023(08):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