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

作者

马文杰

辽宁省凌源市教师进修学校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幼儿园面临着区域活动开展不足、家长参与度低等问题。因此,加强家园共育,共同推动幼儿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园共育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作用

1.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家园共育的深度融合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无疑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以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都成为了幼儿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家长的参与和贡献更是不可或缺。通过家园共育,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资源。他们不仅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孩子的言行举止,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不足。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可以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例如,家长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灵感和启示;同时,家长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背景和专长,为幼儿园带来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2. 提升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实施的成效

在区域活动的规划阶段,家长可以与教师一起讨论、协商,共同制定活动目标和方案。家长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富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建议,使活动更加贴近孩子的实际需求。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家长可以担任志愿者或辅导员的角色,协助教师组织活动、指导孩子。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更加愉快地参与活动。

家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区域活动,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次教育价值。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表现、反应和进步,从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家长还可以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对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指导,还能促进家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二、家园共育教育指导策略

1、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要完善幼儿园阶段的家园共育手段,从而提高区域活动化实践教学的相关价值,教师首先就要从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角度出发,利用更为和谐、友善以及具备指导效益的沟通方式,同家长之间展开实际交流,以此保证引导家长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区域活动教学的构建过程中,这样初步家园共育模式才能够得到有效树立 [1]。此外,教师在引导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家庭环境”对于幼儿本身发展而言的重要性,之后再针对不同幼儿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其家长展开家庭内部区域活动实践创设的相关指导,简而言之就是依据不同幼儿的家庭现状,对其家长展开家庭版区域活动构建的相关指导,这样家庭内部的区域活动条件,才能够得到有效优化,而家长在家庭角度所起到的教育效益就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在与幼儿家长进行巧妙沟通时,就可以先依据其自身对幼儿家庭环境的相关调查,对不同家庭条件的家长,提出不同的区域活动构建指导,这样幼儿家长才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外的家庭教育指导之中,发挥出家庭教育优势。如部分幼儿的家庭环境会相对较好,而且其父母拥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陪伴幼儿,那么针对这部分幼儿,教师在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时,就可以提出部分“复杂亲子活动”的区域性教学需求,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效益;而针对部分家庭条件相对普通,且家长工作较忙的幼儿,教师在与其家长展开沟通时,则需要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将幼儿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告知家长,并给予其更直观的教学对策指导,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家长具有教育积极性,同时保证家庭教学的有效性。

2、构建生活化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

在完善家庭角度的教育引导后,为确保幼儿园区域活动之中,家园共育的教育实效性,教师针对幼儿园内的教育活动设计,也要展开部分转变,尤其是要依据家庭教育的相关角度,进行园内区域活动实践革新 [2]。因为幼儿家长本身的教育能力会相对欠缺,而且其本身所能够给予幼儿的知识内容指导又相对有限,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时,就不妨将家长所提出的家庭版区域活动主题,同步作为幼儿园活动实践主题,以此将幼儿本身的学习意识、学习积极性加以调动,这对于有效形成家园共育背景下的教学合力、推动幼儿学习认知等角度的发展而言,便将起到相对积极地发展意义。

例如,教师在通过与家长间的有效交流,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前往部分“水族馆”、“生态园”进行“环境保护”主题区域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主题定位在“环保”这一角度,同时带领大家在幼儿园内的草坪处,进行部分有趣的活动与游戏,这样一则能够保证幼儿凭借自身前期的家庭学习认知,更好地理解幼儿园活动实践学习意义;二则能够同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进一步深化幼儿本身的“环保”意识认知,这对于切实有效地培养幼儿思维、意识、价值观等角度的发展而言,就能够起到相对积极的发展意义 [3]。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意识依据上文需要加以转变,即在切实开展“环保”相关区域活动教育实践的同时,将该主题内容渗透给幼儿家长,从而引导其家长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相应的家庭氛围营造,这样幼儿便能够在幼儿园与家庭两个不同的环境之中,学习到相同的知识要素,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论

家园共育手段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教育效益加以提升,但为确保家园共育手段的应用效益,教师就要着重从加强自身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辅助家长优化家庭内部的区域活动条件;构建更具生活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形成家园共育下的教学合力,这两个角度出发,以便达成上述教育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娟. 小班无边界家园合作的探索 [J]. 幼儿教育研究,2021,(05):54-57.

[2] 张爱莲 . 治理视角下家园深度共育的实践探索 [J]. 上海教育科研 ,2021(06):89-91.

[3] 侯丽 .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关系的重构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