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 兼和 " 思想的多维哲学阐释
卢天
苏州科技大学 711700
一、思想渊源与理论定位
(一)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
张岱年对 " 和同之辨 " 的解构性重释,体现了其哲学史方法论的独创性。他敏锐指出,《国语·郑语》" 和实生物" 命题虽具有生成论意涵,但史伯所谓 " 以他平他谓之和 " 仍停留于要素叠加层面,未能触及矛盾转化的动力学机制。相比之下,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提出的 " 乾坤并建" 说,通过阴阳二气的 " 絪缊相荡 " 解释了质变发生的必要条件,却依然受困于循环史观的桎梏。张岱年通过引入怀特海 " 创造性进展 "(creativeadvance)概念,将 " 和 " 的动态性从宇宙论层面提升至价值论高度,使得" 兼和" 既包含张载" 仇必和而解" 的矛盾化解智慧,又吸纳了方以智" 交、轮、几 " 三征说的过程思维。这种批判性重构在方法论层面挑战了冯友兰" 新理学" 的抽象化倾向。
(二)现代哲学的综合创新
张岱年对辩证唯物论的吸收具有鲜明的选择性与重构性。他虽赞同马克思 " 改变世界 " 的实践指向,但质疑恩格斯 " 否定之否定 " 公式的普适性。在《天人五论》手稿中,他创造性地将《资本论》的商品二重性分析与《易传》的 " 变易不易 " 说相结合,提出 " 矛盾的三重转化机制 " :量质转化(突变)、主次转化(易位)、存灭转化(扬弃)。这种模型既避免了斯大林式辩证法的教条化倾向,又超越了郭沫若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简单比附的局限。对分析哲学的吸收同样体现了方法论自觉。张岱年在剑桥访学期间深入研读罗素《物的分析》,但反对其将物质归结为 " 事件簇 "的逻辑构造论。他提出 " 物相 " 概念作为本体论单元,认为罗素的 " 中立一元论" 因取消物质实体而陷入现象主义泥潭。
二、本体论维度:存在样态的创化原则
(一)多元实在的辩证统一
张岱年 " 一本多级 " 本体论的革命性,在于将传统气论改造为包含突创层级的动态系统。不同于谭嗣同《仁学》将 " 以太 " 作为终极基质的实体化倾向,张岱年借鉴量子场论中的 " 量子真空 " 概念,将 " 气 " 界定为" 潜存与实存的统一场 "。在这个场域中,物质(material)、生命(life)、心知(mind)构成连续而跃升的三个存在层级,每个新层级的出现都是 "能的结构化实现 "(energetic structural realization)。这种本体论架构既避免了霍布斯机械唯物论的还原论危险,又拒绝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活力论倾向。
(二)动态平衡的生成机制
张岱年对 " 平衡 " 概念的数理哲学阐释具有超前性。在《天人简论》未公开手稿中,他尝试用微分方程描述系统稳定态 :当系统参量满足 =(−)dtdS=k(Se−S)(S 为系统状态,S_e 为平衡态)时,将趋向传统静态平衡;而兼和系统遵循 =()+()dtdS=f(S)+σ(t),其中σ(t) 代表创造性扰动项。这种数学模型揭示,真正的动态平衡需要外部能量输入与内部结构调整的协同,与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不谋而合。在伦理学应用中,这种机制表现为 " 正义的辩证生成 "。张岱年反对罗尔斯 " 无知之幕 " 下的静态正义原则,主张正义观应在 " 群己权界的持续调整中历史地实现 "。
三、认识论维度:真理探求的辩证综合
(一)经验与理性的统合
张岱年 " 解析的综合法 " 在科学哲学层面具有重要价值。他早于奎因(W.V.O. Quine)三十年就提出 " 经验场的整体论" :单个命题的经验确证度取决于其在概念网络中的位置,而网络本身必须接受实践效用的检验。这种观点既保留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精确性追求,又引入了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形成独特的" 实证- 实用双维度验证模型"。
(二)中西哲学的会通范式
张岱年的比较哲学方法论挑战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的" 视域融合" 范式。他认为,跨文化理解不能停留于解释学循环,必须建立 " 概念析取 - 结构重组 - 实践检验 " 的三阶段模型。在《中国哲学大纲》中,他通过将朱熹 " 理 " 析取为 " 形式因 "(formal cause)与 " 目的因 "(final cause),使其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形成有效对话,这种方法论创新比安乐哲(RogerAmes)的" 焦点- 场域" 理论早半个世纪。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会通模式为" 文明互鉴" 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四、价值论维度:人文精神的现代重构
(一)群己关系的动态平衡
张岱年对儒家 " 修齐治平 " 伦理范式的重构,在现象学层面揭示了主体间性的新型建构模式。他通过扬弃《大学》" 絜矩之道 " 的推扩逻辑,提出 " 差序协同 " 理论:个体在 " 亲亲 - 仁民 - 爱物 " 的差序格局中,并非简单进行情感投射,而是通过 " 能动的同情共感 "(active sym-pathy)实现责任层级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伦理模型既不同于列维纳斯(EmmanuelLevinas)" 他者绝对优先 " 的无限责任论,也有别于桑德尔(MichaelSandel)社群主义的强共同体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了义务论与美德论的辩证综合。
(二)文化更新的实践智慧
张岱年 " 文化综合创新论 " 的深层结构,在知识考古学层面解构了 "传统 - 现代 " 的线性史观。他借鉴但超越韦伯(Max Weber)的 " 理想类型"方法,提出"文化基因的拓扑转化"理论:特定文化要素(如儒家仁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通过 " 意义重新锚定 "(meaning re-anchoring)保持价值连续性。这种转化机制在文明比较视域中显现独特优势,如 " 礼 " 的概念经由哈贝马斯 " 交往理性 " 的介入,可重构为调节数字社群关系的 " 算法礼义 "(algorithmic propriety)。
五、当代哲学语境中的理论价值
(一)对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
在技术哲学领域," 兼和 " 思想为破解 " 技术决定论 " 与 " 社会建构论 " 的长期论争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张岱年早在其《人与技术》手稿中指出,技术既非自主演化的 " 怪物 "(monster),也非完全被动的人类投影,而是 " 人 - 技共生体 "(human-technology symbiosis)的具身化延伸。在基因编辑技术伦理争议中," 兼和" 原则要求我们在" 风险预防"(precautionaryprinciple)与 " 创新促进 "(proactionary principle)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既避免生物保守主义的停滞倾向,又防范技术激进主义的价值失序。
(二)文明对话的方法论启示
张岱年创建的 " 概念析取 - 结构重组 - 实践检验 " 三阶模型,在比较哲学方法论层面突破了弗朗索瓦·于连(Fran?ois Jullien)的 " 迂回与进入 " 策略。于连通过中国思想的 " 外部凝视 " 解构西方形而上学,却陷入文化本质主义窠臼;张岱年则通过本体论层面的 " 可通约性预设 ",使跨文化对话摆脱 " 不可译性 "(untranslatability)的悲观论调。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 正义" 概念的跨文化建构中得到验证:罗尔斯(John Rawls)" 公平即正义 "、孔子 " 义者宜也 "、印度教 " 达摩 "(dharma)等不同传统,可通过析取各自的价值内核(公平性、适宜性、秩序性),在 " 兼和 " 框架下重组为" 全球正义的复合模型"。
结论
张岱年的 " 兼和 " 思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时空维度,在哲学层面实现了三大突破:在本体论上确立动态层创的实在观,在认识论上构建解析综合的方法论,在价值论上开创实践导向的和谐观。在量子纠缠现象揭示宇宙关联性、人工智能挑战人类认知边界的新哲学语境中," 兼和" 思想展现出独特的理论解释力与时代适应性。
作者简介:
姓名:卢天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8.11
民族:汉
籍贯:陕西
职称:学生
学位: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