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实施路径优化研究

作者

孙青雯

浙江宁波鄞州区五乡镇贵玉小学

本研究结合课堂观察与教师访谈发现,现有差异化实践常因学情诊断模糊、策略调整滞后、评价维度单一等问题流于形式。因此,从学情分析的深度与教学响应的敏捷性入手,重构差异化教学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精准把脉学情,分层构建学习图谱

传统手段评估学习状况时,单元测验分数常常是主要依赖对象,这种方式难以清晰描绘学生思维动态发展的真实图景。有实验校在诊断方式上采取了改进措施,其做法被称为“课前三问”。第一问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已学关联概念进行梳理,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得以显露;第二问设计包含真实生活元素的任务,比方计算教室窗帘面积,目的在于观察学生采取何种策略应对问题;第三问则进行错题本分析,目的是识别反复出现的错误类别。以“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准备阶段为例,教师注意到接近三分之一的学习者将小数点定位错误简单归咎于“粗心”,深入探究发现根源在于未能把握计数单位变化的潜在规则。这种涵盖多角度的诊断方法为实施精准的分层教学奠定了基础坐标。构建分层学习图谱,本质要求是突破“优中差”这类固定标签的束缚,采用更具适应性的框架,典型如“基础层巩固层拓展层”。服务于基础层的教学重心落在概念本质的理解深化,具体操作比如运用摆放小棒或绘制方格这类具象化手段,核心目标是帮助理解“分数意义”。巩固层教学设计的重点则在于变式练习的引入,像“鸡兔同笼”问题,可以将其情境调整为“自行车与三轮车”,要求学生解决。拓展层的目标指向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实践,任务设计可能要求学生应用统计技能分析班级阅读活动的数据,并据此撰写分析报告。具体教学场景中,例如“认识钟表”课程,教师为基础层学习者配备了带有分钟刻度的实体钟模型辅助认知;同时为拓展层设计了“设计校园作息表”这类项目式任务,确保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均能在其能力最近发展区域获得有效提升。

2 动态调整策略,打造弹性教学场景

动态调整策略服务于弹性教学场景的构建,其关键在于形成“可拼接、可扩展、可进化”的课堂单元。有实践将标准课堂时长分割为特定结构,起始阶段利用生活类短视频或数学游戏唤醒既有认知,后续核心阶段引入“任务超市”概念,提供数目为三十四的、难度逐步提升的学习项目,最终时段安排层级化成果展示与学生间互评。具体到“认识负数”主题教学,基础项目要求学生记录一周气温数值,进阶项目引导解读家庭水电消耗记录中正负值的含义,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则涉及创作“温度计创意画”以阐释零下温度的物理意义,此种安排确保不同学习进度的个体均可发现适切的参与路径。差异化教学不应简单等同于个别辅导。合作学习能有效促成能力互补。一种策略涉及混合不同特质的学生构成小组,并为小组设定具有一致性的任务目标,例如将思维迅速但表达尚需完善的学生与操作细致但节奏较缓的学生组合,共同实施类似“校园绿化面积测算”的综合性项目。在涉及“可能性”知识单元的案例中,班级引入了“抽奖游戏设计师”角色分工体系,负责基础内容的学生制作物理转盘装置,处于巩固阶段的学生计算各类奖项发生的数值概率,拓展能力的学生撰写游戏运行规则文本,这种任务分配模式在承认个体特质差异的同时,借助任务间的内在关联性推动了深层次的学习互动。

3 多元评价赋能,激活个体成长动能

传统评估方式依赖纸笔测试,其结果仅能反映学习的终结状态,无法捕捉思维发展的动态轨迹。为了克服这一局限,过程性评价手段被用以记录学习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一项具体实践名为“数学成长护照”。该工具设计了二十项评价维度,例如“课堂发言星”、“创意解题奖”、“合作小能手”。学生每收集到五枚印章,即可兑换特定奖励:可能是“教师定制辅导”,也可能是“担任课堂小老师”的机会。在特定单元如“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超越了公式记忆本身。记录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推导过程的差异性上。观察发现,有的学生选择裁剪拼接平行四边形来探究,另一些则应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验证。这些独特的思维路径本身构成了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引入自我评量与同伴互评机制,旨在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一个班级实施了“数学日记”活动。学生在日记中需要记录“今天最困惑的问题”、“最骄傲的突破”以及“最想改进的地方”。处于基础阶段的学生可能写下“终于理解为何需要除以 2”,而能力更强的学生则可能反思“是否存在更高效的推导路径”。互评环节采用了特定的“两星一愿”模式:参与者先指出两个值得肯定的优点,随后提出一项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这种评价策略促使学生身份发生转变,从评价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共同体的主动参与者。一个实例是,某位学习进度滞后的学生收到了来自同伴的反馈:“你讲解除法竖式时声音清晰洪亮,如果能补充更多生活实例会更有效”。受到这条反馈的触动,该学生主动承担了班级“生活数学小讲师”的职责。评价方式的革新释放了个体的成长潜能。

综上所述,优化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本质,是构建 " 看见差异理解差异回应差异 " 的完整闭环。精准学情分析如同为每个学生绘制 " 数学学习基因图谱 ",动态教学策略则是根据图谱特征定制的 " 成长营养方案 ",多元评价体系恰似记录生长过程的 " 成长相册 "。当教师不再执着于消除差异,而是学会与差异共舞,课堂就能成为每个孩子绽放数学思维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王秋兰 .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 2024,26 (12): 176-178.

[2] 罗芳 . 巧用益智游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J]. 华夏教师 , 2024, (15):

67-69.

[3] 李先梅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差异化教学 [J]. 华夏教师 , 2024, (1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