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重金属污染损害程度分级标准与现场判定方法研究
王凯明
内蒙古质真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
一、引言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农田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地,其重金属污染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矿山开采、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导致大量重金属如镉(Cd)、铅(Pb)、汞(Hg)、砷(As)、铬(Cr)等进入农田土壤。据统计,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达 2000 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1/5。重金属在土壤中具有难降解、易积累、毒性持久等特点,不仅影响土壤肥力、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发育,还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二、农田重金属污染损害程度分级标准构建
2.1 分级指标选取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应能准确反映农田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农产品和生态系统的损害程度,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定。
综合性原则:兼顾土壤重金属含量、农产品重金属积累、土壤理化性质与生态功能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污染损害。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易于获取,检测方法简便、经济,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动态性原则:考虑到土壤环境的动态变化,分级标准应具有一定灵活性,可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2 具体分级指标
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以《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为基础,结合区域土壤背景值,确定重金属(Cd、Pb、Hg、As、Cr等)的含量分级阈值。例如,对于镉,当土壤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如
时为
)为轻度污染;介于筛选值与管制值(如
时为
)之间为中度污染;高于管制值为重度污染。
农产品重金属积累指标:通过同步监测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评估农产品受污染程度。当农产品重金属含量未超过限量标准为安全;超过标准但未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危害为轻度污染;严重超标且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为重度污染。
土壤生态功能指标: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土壤呼吸等生态功能指标。例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低于正常水平 20%-50% 为轻度受损; 50%-80% 为中度受损;超过 80% 为重度受损。土壤脲酶、磷酸酶等酶活性显著降低也作为生态功能受损的重要标志。
2.3 分级标准框架
综合上述指标,将农田重金属污染损害程度划分为四级:
无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农产品重金属未超标,土壤生态功能正常。
轻度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略高于筛选值,农产品重金属未超标或轻 微超标,土壤生态功能轻度受损。
中度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介于筛选值与管制值之间,农产品重金属 超标,土壤生态功能中度受损。
重度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管制值,农产品重金属严重超标,土 壤生态功能严重受损。
三、农田重金属污染现场判定方法开发
3.1 便携式检测设备应用
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该设备可快速检测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对土壤样品表面进行扫描,利用 X 射线激发元素产生特征荧光,根据荧光强度确定元素含量。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几分钟内可完成一个样品检测),但精度相对实验室分析方法略低,适用于大面积农田污染初筛。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利用高能量激光脉冲在土壤表面产生等离子体,通过分析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确定元素种类和含量。具有无需样品预处理、可同时检测多种元素等优点,对复杂基体样品适应性强,但设备成本较高,目前在农田污染检测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3.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
遥感影像解译: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无人机遥感影像,分析农田植被生长状况、土壤颜色等特征,间接推断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例如,重金属污染可能导致植被叶绿素含量降低,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下降,通过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可初步识别污染区域。同时,利用热红外遥感监测土壤温度异常,辅助判断土壤污染状况。
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土壤采样数据、遥感解译结果、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等多源信息整合到 GIS 平台,构建农田重金属污染空间数据库。通过空间插值、叠加分析等功能,生成污染程度分布图,直观展示污染范围和程度,为污染治理决策提供支持。
3.3 现场快速判定流程
初步筛查:利用便携式 XRF 设备对农田进行网格采样检测,根据土壤重金属含量初步判断污染区域和程度。
遥感监测:对初步筛查出的污染区域进行遥感影像采集与解译,进一步确定污染范围和可能的污染来源。
综合评估:将便携式检测数据、遥感解译结果与 GIS 数据库中的基础信息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田重金属污染损害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绘制详细的污染分级图。
四、案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4.1 案例选取与数据采集
选取某有色金属矿周边农田作为研究案例,该区域长期受矿山开采和冶炼活动影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在研究区域内设置 50 个采样点,采集表层土壤(
)和农作物样品。利用实验室分析方法(如 AAS、ICP-MS)测定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同时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活性等生态功能指标。收集研究区域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4.2 分级标准与判定方法验证
分级标准验证:根据采集的数据,按照构建的分级标准对采样点进行污染程度分级。结果显示,无污染点位占 20% ,轻度污染点位占 35% ,中度污染点位占 30% ,重度污染点位占 15% 。与当地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和土壤污染历史调查情况对比,分级结果基本相符,验证了分级标准的科学性。
判定方法验证:利用便携式 XRF 设备对部分采样点进行现场检测,检测结果与实验室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在 10%-15% 之间,满足现场初筛要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 GIS 分析,准确识别出污染区域的空间分布,与实际污染情况一致。综合评估结果与基于实验室数据的分级结果相似度达到 85% 以上,表明现场判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案例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农田重金属污染损害程度分级标准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污染状况,为污染治理和耕地分类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场判定方法结合便携式检测设备、遥感和
技术,实现了快速、高效、直观的污染评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然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便携式检测设备在复杂土壤基体中的检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遥感影像解译受天气、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较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检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现场判定方法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