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工人职业健康风险因素识别与防护体系构建
宋欣美 李袆想
150429199606204226 210124199301110016
一、引言
建筑施工作为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行业,其从业者数量庞大。然而,该行业工作环境恶劣,工人长期暴露于多种潜在职业健康风险因素中。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建筑施工领域职业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不仅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与法律风险。因此,准确识别建筑施工中工人职业健康风险因素,并构建有效的防护体系迫在眉睫。
二、建筑施工中工人职业健康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一)工作场所环境监测
通过专业设备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行定期监测。例如,使用粉尘检测仪测量施工现场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运用噪声测试仪检测作业环境的噪声强度等。这些监测数据能够直观反映工人实际接触风险因素的水平,为风险评估提供量化依据。
(二)职业卫生调查
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工艺、劳动组织、工人作业流程等进行详细调查。与一线工人、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职业健康问题以及对工作环境的感受。同时,查阅施工项目的相关资料,如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等,从多维度全面掌握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风险因素。
(三)健康检查数据分析
收集建筑工人定期健康检查的结果数据,分析疾病发生率、疾病类型与工作岗位、工作年限之间的关联。例如,通过统计尘肺病在长期从事粉尘作业工人中的发病比例,确定粉尘暴露与尘肺病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而识别出高风险作业岗位与关键风险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常见职业健康风险因素
(一)物理因素
噪声:建筑施工中各类机械设备,如搅拌机、打桩机、电锯等运行时产生高强度噪声。长期暴露在 85dB (A) 以上噪声环境中,工人易患噪声性耳聋,同时噪声还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在噪声超标的建筑施工现场工作 5 年以上的工人,听力受损的概率高达 30% 。
振动:手持振动工具,如电钻、风镐等的使用,使工人身体局部或全身受到振动影响。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臂振动病,出现手指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手部功能。
高温:夏季露天施工以及一些特殊作业环境,如锅炉房、窑炉附近等,温度常常超过 35℃。高温环境下工人易发生中暑,长期处于高温作业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化学因素
粉尘: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种类繁多,如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等。粉尘被工人吸入后,可能在肺部沉积,引发尘肺病。特别是矽尘,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对肺部的损伤更为严重,是导致尘肺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学毒物:油漆、涂料、胶粘剂等建筑材料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工人在接触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化学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肝脏等器官。例如,长期接触苯可导致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疾病。
(三)生理与心理因素
高强度体力劳动与不良工作姿势:建筑施工工作任务繁重,工人需长时间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如搬运重物、长时间弯腰或站立作业等。这种工作模式易导致肌肉骨骼损伤,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据统计,约 60% 的建筑工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肌肉骨骼疾病。
精神压力:施工项目进度紧张、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安全风险高等因素,使建筑工人承受较大精神压力。长期精神紧张可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四、建筑施工中工人职业健康防护体系构建策略
(一)工程技术措施
防尘措施:在施工现场设置有效的防尘设备,如在搅拌机出料口安装吸尘装置,对施工现场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定期洒水降尘。对于易产生粉尘的作业,如石材切割,采用湿式作业法,减少粉尘飞扬。
防毒措施:加强施工现场通风换气,特别是在使用含有化学毒物的材
料时,确保作业场所空气流通。对于油漆、涂料等有毒物质储存和使用区域,设置专门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及时排出室外。同时,采用低毒、无毒材料替代高毒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化学毒物的危害。
防噪声与振动措施: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降低噪声和振动产生。对于噪声和振动源,采取隔音、减振措施,如在设备周围安装隔音罩、在基础下设置减振垫等。
(二)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人在职业健康管理中的职责。建立职业健康管理档案,记录工人的职业史、健康检查结果、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情况等信息,为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加强职业健康培训:对建筑工人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健康风险因素、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培训内容应通俗易懂,采用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高工人的参与度和培训效果。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劳动强度:根据施工项目特点和工人身体状况,合理制定施工计划,避免工人长时间连续工作。采用轮班制等方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工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降低因疲劳作业导致的职业健康风险。
(三)个体防护措施
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筑施工企业应为工人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防尘口罩、防毒面具、耳塞、防护手套等。根据不同作业岗位的风险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并确保工人正确佩戴和使用。例如,对于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应配备高效的防尘口罩;对于接触化学毒物的工人,配备相应的防毒面具。
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定期组织建筑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通过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工人身体状况的变化,早期诊断职业性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对于检查出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避免其接触可能加重病情的职业危害因素。
五、结论
建筑施工中工人面临着多种职业健康风险因素,严重威胁着工人的身体健康。通过科学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准确掌握噪声、粉尘、化学毒物等各类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工程技术、管理、个体防护和应急救援等多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防护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中工人职业健康风险,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建筑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职业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建筑施工领域的职业健康防护工作将不断完善,为建筑工人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美波,刘宏,张宇。基于物联网的建筑施工现场职业危害因素实时监测系统研究 [J]. 建筑安全,2023, 38 (5): 43 - 47.
[2] 王辉,李建国,赵阳。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 [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2, 18 (11): 183 - 188.
[3] 孙晓东,周伟,吴芳。建筑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 [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1, 39 (4): 401 -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