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探自我革命视域下党的作风建设实践路径

作者

郭红梅

中共威信县委党校 云南 邵通 657900

引言:党的作风建设是观察党群关系的“晴雨表”,更是检验自我革命成效的“试金石”。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时代“打虎拍蝇”,作风建设始终贯穿党的建设主线。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仍存、作风问题隐形变异等现实挑战表明,传统运动式治理模式难以根治作风痼疾。本文主张将自我革命精神转化为制度创新动能,通过构建“不敢腐”的刚性约束、“不能腐”的制度屏障、“不想腐”的价值自觉,实现作风建设从“破局”到“固本”的跨越。

一、自我革命的理论内涵与作风建设的耦合逻辑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 质具 党通过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实现执政能力现代化跃 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彰显“革命者必先自我革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治理智慧;以制度治党、 的规则之治。作风问题作为权力异化的具体表 主义消解政策效能,官僚主义滋生“官本位 思维 “政治微生物”。自我革命与作风建设的耦合逻辑 政权通过制度设计,将党员、非党进步人士 门作风”,铸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作风基 等具象化举措为切口,通过“禁微则易”的治理智慧,推动党风政风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种耦合本质上是“革命性锻造”与“制度性重塑”的同频共振。自我革命为作风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将“人民至上”理念转化为“反对特权思想”的制度刚性;作风建设成效则检验自我革命的实践深度,以“赶考”的清醒意识具象为“反四风”的日常行动。当“破除潜规则”成为政治自觉,“立明规矩”成为行动自觉,二者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作风密码”,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价值升华。

二、当前作风建设面临的深层矛盾解析

当前作风建设面临“四风”问题变异与制度执行“中梗阻”的深层矛盾,呈现多重悖论与治理困境。形式主义披上“技术外衣”,政务 APP 过度留痕、工作群组“秒回”压力等现象,将实干异化为“指尖形式主义”。这种变异本质是功利主义思维与数字化工具的畸形结合,技术中立性被权力任性扭曲,形成“数字留痕替代实绩”的荒诞逻辑。官僚主义衍生“程序正义”,以“流程完备”为名推诿扯皮,如某地环保整改搞“材料过关”,实地问题未解却档案齐全,暴露出“程序至上”对实质问题的遮蔽。这种“程序空转”实质是官僚系统自我保全的生存策略,将“责任规避”包装成“合规操作”。

享乐主义转向“隐性腐败”,“雅贿”新形态通过书画古玩、电子红包等隐蔽方式实现利益输送,反映腐败手段智能化、场景生活化的新趋势。这种变异揭示腐败行为的“文化伪装术”,将权钱交易嵌入“雅集”“品鉴”等文化活动,形成“腐败合法化”的认知陷阱。这些变异暴露制度执行的深层梗阻:责任传导机制虚化,上级政策在层层传达中衰减为“口号文件”,基层干部陷入“属地责任无限大、属事权力无限小”的治理困境,形成“悬空责任制”的恶性循环;监督问责弹性空间过大,对“四风”新变种的定性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选择性执纪”现象,削弱制度刚性。这种“制度空转”与“责任悬置”的交织,使作风建设陷入“反复抓、抓反复”的循环,亟待通过制度创新与价值重塑实现突破,方能破解“树倒根存”的顽疾。

三、制度创新的三个突破方向

(一)权力约束制度化

权力约束制度化是破解“微腐败 关强 传统监督体系存 显性权力、轻隐性权力”的盲区,需通过“制度 + 技术”双轮 创新范式:该平台整合公款消费、婚丧嫁娶申报等 12 类 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宴请时,系统自动比对餐饮 小时外”。这种制度设计蕴含三大创新:一是空间覆 申报—事中预警—事后追溯”闭环,三是技术赋能破 步验证该模式,通过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将权力 。权力约束的制度化,本质是构建“不能腐”的刚性屏 租的空间自然萎缩。

(二)容错纠错精准化

容错纠错机制需破解“不敢试、不能错”的实践困境。深圳前海在制度创新中设立“试错备案制”,对自贸区跨境金融、负面清单管 + 双轨制。某干部在推动跨境股权试点时,因政策衔接滞后 观故意”,最终免予追责。这种精准化区分体现三大原则: 的界限;二是建立改革风险评估矩阵,对5 类23 项创新事项进 制,将试错经验转化为制度补丁。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 从 1 度成果。精准化容错纠错的核心,在于构建“允许试错—及时纠偏— 改革“安全区”转化为制度“创新场”。

(三)政绩评价科学化

政绩考核需破解“唯 GDP 论英雄”的路径依赖。浙江“民呼我为”数字平台开创“群众口碑 + 实绩数据”双维评价模式: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将群众诉求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纳入考核权重,某县因妥善处置农村饮用水工程投诉,群众满意度提升27 个百分点,相关干部获提拔重用。这种评价模式蕴含三大转向:一是价值坐标从“对上负责”转向“对下负责”,二是指标体系从“单一经济”转向“多元民生”,三是评价主体从“组织主导”转向“群众参与”。江苏构建的“政绩考核综合指标体系”更具启示性,将生态产品价值、社会治理效能等纳入考核,某市因“长江大保护”成效显著,在 GDP 增速放缓情况下仍获评优秀等次。政绩评价科学化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逻辑,当干部政绩观与群众获得感同频共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便失去生存土壤。这种评价导向的转变,本质是自我革命精神在干部激励机制中的具体化,为作风建设提供持久内生动力。

四、常态长效机制的四维构建

(一)动态预警系统

动态预警机制需破解“四风”问题的隐蔽化、智能化变异。中纪委“四风”监督举报平台通过“群众举报+ 数据筛查”双轮驱动,实现对违规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的精准识别。该平台嵌入 NLP 语义分析技术,可自动抓取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的“隐 加 “茶室消费”与“高档烟酒”关联分析,曾成功预警某干部通过茶叶店洗钱行为。更值得借鉴的是, 该平台建立 变异特征库”, 通过机器学习持续更新“电子红包变异”“虚列会议套现”等 23 类新型表现, 使监督模型保持迭代优势。这种“技术反制”逻辑,本质是将作风监督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警”,通过构建“数字哨兵”网络,让隐形变异问题无处遁形。

(二)压力传导链条

“一案双查”机制需破解“上热中温下冷”的执行衰减。某省在生态环境损害追责中,不仅处理直接责任人,更对敷衍整改的市局局长给予党内警告,对监管失职的省级处长诫勉谈话,形成“责任链条倒逼”。这种传导机制蕴含三大创新:一是建立“主体责任清单”,明确党委(党组) 书记、班子成员、纪检组长的 12 项具体职责;二是实施“责任捆绑”,将下级单位作风问题纳入上级部门考核权重;三是运用“熔断机制”,对连续发生问题的地区实行“整改期干部冻结提拔”。压力传导的实质,是构建“责任共同体”,当每个层级都成为监督主体,官僚主义的“责任甩锅”空间自然压缩。

(三)文化浸润工程

红色资源开发需破解“说教式教育”的痼疾。古田会议纪念馆的“纪律建设”沉浸式课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员体验“红军士兵委员会监督干部”场景,某干部在扮演“经济委员”时,因发现连长贪污伙食费而触发“纪律处分”剧情,课后感慨“这种震撼是文件学习达不到的”。这种文化浸润包含三大转化:一是将历史叙事转化为“现场教学”,如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发“窑洞对话”VR 体验;二是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行为准则”,如制定《新时代党员干部行为守则 20 条》;三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日常实践”,如推广“苏区干部好作风”微信表情包。文化浸润的深层逻辑,是用红色基因重塑政治文化,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价值自觉,享乐主义便失去生存土壤。

(四)能力提升计划

党校培训需破解“本领恐慌”导致的作风问题。某省委党校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治理”设为必修课,开发“基层减负模拟推演”课程:学员分组扮演市县领导, “过度留痕治理”等情境中制定政策,某组因出台“会议审批制”获评优秀方案。这种教学 大创 新: 一是案例库动态更新,纳入“政务APP 滥用”“精准考核虚化”等15 类新问题 “突发事件应对”“群众工作艺术”等 12 个模块;三是效果评估闭环,通过 “培训前后作风问 比验证实效。能力提升的本质,是培养“作风建设工匠”,当干部具备“靶向治理”能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然失去市场。这种能力转化,正是

自我革命精神在干部队伍中的具体化呈现。

五、地方实践,苏州“三项机制”的探索(一)“蜗牛奖”倒逼机制

该机制通过反向激励打破“庸政懒政”的惰性循环。其制度设计蕴含三重逻辑:一是将“慢作为”转化为可感知的耻辱符号,获奖单位需在媒体公开承诺整改,形成“社会监督—组织压力—个人耻感”的传导链条;二是建立“整改验收—成效公示—群众评议”闭环,避免“一奖了之”;三是将“蜗牛奖”与干部考核挂钩,连续获奖者取消评优资格。这种“羞耻疗法”激活干部的责任意识,促使“躺平者”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其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不担当即耻辱”的组织文化。

(二)“政企双月谈”沟通机制

该机制通过市级领导与企业定期对话,直击“中梗阻”“末梢炎”。其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单管理,确保企业诉求“事事有回音”;二是运用“企业评价”倒逼部门作风转变,满意度测评结果纳入部门考核;三是构建“政策服务包”制度,将企业共性需求转化为标准化服务。这种“一线解题”模式,让官僚主义在“面对面”沟通中失去生存空间,其治理价值在于通过政企互动重塑服务型政府形象。

(三)“作风建设体验官”监督机制

该机制通过聘请人大代表、媒体记者、群众代表担任“体验官”,破解“监督疲劳”困境。其制度创新包含三大要素:一是建立“轮值暗访—问题直报—整改跟踪”机制,确保监督常态化;二是开发“作风问题直通车”小程序,实现“扫码举报—实时反馈”;三是将“体验官”纳入纪委特约监督员队伍,赋予其“监督再监督”权限。这种“群众视角”的监督模式,能够发现传统监督难以触及的盲区,让形式主义在“多元审视”下无所遁形,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全民监督”的作风治理新格局。

六、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转化路径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转化,本质是构建“违纪—违法— 犯罪 ”的层层防线,其核心在于将“红脸出汗”常态化,实现从“破纪”到 “红脸出汗”实现“治未病”。其转化路径包含三大机 评估系统对干部进行“四色预警”;二是完善“谈话函询 、效果评估”,防止“一谈了之”;三是构建“整改闭环 核后方可销号。这种制度设计,将“咬耳扯袖”转化为 常状态。第二、 三种形态作为关键防线,需通过 则:对突破底线的行为,既追究直接责任,更倒查教 不仅给予当事人党内警告,更对履行“一岗双责” 不力的分 机制,打破“法不责众”的潜规则,让“严管就是厚爱”成为组织共识

第四种形态作为最后防线,需通过“法律惩处”实现“护森林”。其转化遵循“纪法贯通”原则,建立“违纪违法线索双向移送”机制,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某市在查处征地拆迁腐败案中,通过“纪审联动”发现 12 名干部涉嫌犯罪,全部移送起诉,形成“不敢腐”的震慑。这种“零容忍”态度,本质是自我革命的法治化表达,为作风建设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四种形态”的转化,本质是构建“预防—惩治—挽救”的治理链条。当“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四种形态”形成闭环,作风建设便实现从“运动式整治”到“制度化治理”的跃升。这种转化路径,正是新时代自我革命的实践密码。

七、数字赋能作风治理的创新实

(一)“数据铁笼”工程

贵州构建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将权力运行转化为可视化数据链。该系统通过“流程再造”将审批事项拆解为多个标准环节,嵌入“时限预警”“异常跳转”等监控规则,形成对权力运行的实时监控和制约,使“暗箱操作”无处遁形,其本质是构建“算法权力”对“人为权力”的制约。

(二)“清风码”监督平台

浙江宁波推出的“一码举报、秒级响应”终端,将监督权赋予每个群众。该平台整合“随手拍”“语音举报”“位置定位”等功能,形成“举报—受理—反馈”闭环,使“四风”问题暴露在“全民摄像头”下,其深层价值在于构建“群众参与”的作风治理共同体。

(三)“政治生态评估系统”

江苏开发的算法模型,通过多类指标,自动生成区域作风“健康指数”,实现政治生态的智能分析和预警。这种“智能画像”技术,将作风治理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其创新意义在于通过“算法治理”捕捉隐性风险,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价值重塑,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升华

(一)红色教育矩阵

红色教育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精神传承。井冈山干部学院“重走挑粮小道”课程,让学员身背粮袋、徒步羊肠小道,在汗水中体悟“红军的一天”,使“艰苦朴素”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肌肉记忆。焦裕禄干部学院则推出“沉浸式党课”,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违纪者心路历程,让“不敢腐”的纪律红线升华为“不想腐”的价值自觉。这种“具身认知”教育,让党员干部在情感共鸣中筑牢信仰之基。

(二)组屋精神启示

新加坡“组屋精神”为制度伦理化提供借鉴。其公共住房政策通过“三代同堂购房津贴”“孝亲停车位”等设计,将“家庭伦理”嵌入空间规划,使公务员在社区服务中自然内化“以民为本”理念。中国可探索“红色家风”与职业伦理的融合:在公务员考核中增设“家庭美德”指标,开发“红色物业”试点,将党员干部派驻老旧小区担任“红色管家”,在解决民生小事中培育“公仆意识”。

(三)价值升华的双向贯通

构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