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普通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作者

张晓洁

成都体育学院

引言: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速,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引发广泛关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因专业学习压力、电子产品依赖、体育认知不足等因素,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习惯养成困难。体育锻炼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意志品质重要途径,其习惯养成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策略展开探讨,旨在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高职院校体育锻炼现状,学生习惯养成困境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体育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安排方面,多数院校仅在大一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后续年级缺乏系统性体育教育规划,造成学生体育锻炼断层现象。教学内容偏重技能训练而轻视健康教育与习惯培养,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锻炼理念。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创新教学方法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锻炼需求;而且场地设施建设滞后,器材配备不全,难以支撑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开展,制约学生参与热情。评价体系过分注重考核成绩而忽视过程性评价,未能将锻炼习惯纳入评价范畴,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养成锻炼习惯。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校园体育氛围营造不足,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形成良好锻炼环境,使学生难以产生参与体育活动内在动力。

学生层面存在认知偏差、时间安排紧张、动机不足等多重困境。普遍认为体育锻炼仅为强身健体,未能深刻认识其对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学习效率提升作用,导致锻炼意愿不强。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加之实习实训占用大量时间,学生往往将体育活动置于次要位置,难以形成稳定锻炼时间。兴趣缺乏成为阻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需求,缺乏趣味性引导。

二、体育锻炼动机激发,习惯培养路径探索

动机激发需从内外两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激励体系。内在动机培养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体育锻炼价值,通过科学讲解使其了解运动对身心健康积极影响,建立正确健康观念。应当开展体质测试并提供个性化分析,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体质状况,产生改变意愿;组织专题讲座介绍不同运动项目健身效果与趣味性,拓宽学生运动视野,激发尝试兴趣。要设计趣味性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感受运动乐趣,逐步培养运动兴趣;并建立运动成就记录系统,帮助学生观察自身进步,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造温馨包容氛围,减少挫折感,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外部激励机制包括完善体育成绩评价制度,将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纳入考核指标,设立体育活动积分制度,累计积分可兑换奖励或转化为学分。可以开展丰富多彩体育竞赛,设立不同级别奖项,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参与需求,体验成功喜悦;或建立体育社团联盟,发挥同伴影响力量,形成群体锻炼氛围与相互督促机制。

习惯培养路径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构建科学完整体系。第一阶段重在行为引导,通过低门槛参与策略吸引学生尝试体育活动,安排简单易行锻炼项目,降低参与难度。制定合理锻炼计划,从小目标开始,逐步增加强度与难度,避免因目标过高导致挫折感;并建立晨跑打卡、体育课出勤等基础性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初步锻炼习惯。第二阶段注重习惯固化,应用锚定技术将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与起床、课间休息等日常活动绑定,增强行为触发机会。要运用倒推法帮助学生确立运动时间,避免拖延现象;建立if-then 行为模式,培养条件反射式锻炼习惯。第三阶段强调内化提升,引导学生从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逐步减少外部监督与奖励,增强自主锻炼意识。应当开展反思日记活动,促使学生回顾锻炼过程与感受,深化体验;组织经验分享会,使学生互相学习,形成群体认同。第四阶段关注行为迁移,引导学生将校园锻炼习惯延伸至假期生活与未来工作,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三、健康意识培育机制,可持续发展策略构建

健康意识培育机制应融入教育全过程,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推动体育课程向全学段覆盖,打破仅限大一开设体育课传统模式,建立贯穿大学全程体育教育体系。要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增加健康教育、科学锻炼知识比重,强调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理论与实践指导;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并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吸引力与实效性。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科学指导能力与创新教学水平。应当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聘请行业健身专家参与教学,拓展教育视野;鼓励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探究,探索高职学生体育习惯养成有效途径。文化氛围营造方面,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主题月等活动,形成浓厚运动氛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可持续发展策略构建需从制度保障、资源整合、评价反馈等方面系统设计。制度层面,建立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学生工作部门协同机制,形成体育工作合力。要制定《学生体育锻炼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职责与要求,为体育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并将体育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增强重视程度与推进力度。资源整合方面应当盘活校内外体育资源,加大场地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利用效率。可以实行场馆设施预约开放制度,延长开放时间,满足学生课余锻炼需求。

结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认知引导、环境营造、制度保障等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分析当前困境,探索动机激发与习惯培养路径,构建健康意识培育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可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丰富体育教育内涵,完善体育工作体系,推动高职院校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苏娟 .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1):101-102. DOI:10.3969/j.issn.1006-8902.2021.01.049.

[2] 康雕 . [J]. 文存阅刊 ,2021(6):71.

[3] 张丽 . 普通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研究 [J]. 网羽世界 ,202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