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建设研究
张文碧
成都体育学院
引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体育课程因其特殊育人属性,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教育理念,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聚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从立德树人视角出发,探索体育思政内涵、课程融合路径与教学模式创新,为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把握体育思政内涵,凸显立德树人理念
体育课程思政本质上旨在挖掘体育学科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体育技能与思想素养协同提升。从历史维度看体育教育始终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注重培养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团队协作等优秀品质与思政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从文化维度看,体育承载民族精神文化基因,蕴含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奋斗拼搏精神等丰富思政元素。运动项目规则意识培养有助于法治观念养成,赛场竞争协作关系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从功能维度看体育活动通过身体锻炼、团队合作、挑战极限等方式潜移默变影响学生思想、情感、意志品质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体育思政建设需明确目标任务,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引领,体现于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选、课堂实施等各环节,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挖掘体育项目育人价值,篮球足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田径锻造坚韧意志品质,武术传承民族文化自信,游泳培养自救互救意识。构建体育思政课程群形成课内课外联动、理论实践结合育人体系。体育思政需尊重学科特点避免生硬说教,立足运动体验实现价值引领,做到润物无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化体育课程融合,强化思政育人功能
课程目标层面融合需将思政目标融入体育课程总体目标体系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健康知识等目标协同推进。体育教学大纲应明确思政育人要求,细化思政目标,确保思政元素落实课程各环节。课程内容层面融合需系统梳理体育课程蕴含思政资源,挖掘运动项目思想内涵。如田径项目融入我国百年奥运历程,讲述刘翔、苏炳添等体育健儿拼搏精神;球类项目融入女排精神、男篮亚运冠军故事;传统武术融入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户外运动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环保意识。课程实施层面融合需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围绕体育主题设计融合思政元素任务情境,运用案例教学法,精选体育名人事迹、经典赛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推广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体育任务培养团队精神,探索体验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比赛等方式体验竞争协作、挫折成功等情境深化思政认知。
体育教师需提升思政素养,掌握学科思政融合技巧,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巧妙导入思政元素。思政教师需了解体育专业知识与体育教师协同备课,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社会体育赛事以及志愿服务等平台,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建立体育俱乐部开展主题鲜明体育活动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外。邀请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分享体育精神与价值追求。加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创建沉浸式体育思政教学环境,提升育人实效。通过多维度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体育课程育人功能最大化。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思政建设质效
体育教师应精心设计蕴含思政元素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如设计奥运冠军之路情境,模拟奥运会比赛环节体验拼搏精神,创设长征路上体育活动通过长跑接力感悟革命精神,构建团队挑战任务培养协作意识。关键在于情境真实性与思政目标契合度,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然而然接受思想熏陶。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强调学生亲身参与、亲历体验,通过体育实践感悟思政内涵。如组织攀岩活动体验挑战自我、永不放弃精神,开展定向越野培养规则意识与团队合作,实施军事体育训练锤炼意志品质。在体验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反思,促进学生内化体育精神与思政价值。
围绕体育项目设计系列学习任务,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全过程。如校园运动会筹办项目,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以及总结各环节,培养责任担当、服务奉献精神。健康我国行动项目学生设计健身方案、开展健康宣教,树立健康责任观念。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互联网 + 体育思政教学新形态。建设体育思政数字资源库开发微课、慕课以及虚拟仿真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智能穿戴设备采集运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培养科学精神。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延伸课堂教学,开展线上讨论互动,完善评价机制创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思政素养纳入体育课程评价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互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多维度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与思想品德发展情况。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体育课程育人功能最大化提升思政建设质效。
结论:基于立德树人视角推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深刻把握体育思政内涵,挖掘体育学科育人价值凸显立德树人根本理念,深化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维度构建多层次融合路径,强化育人功能。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推进情境式、体验式、项目式以及混合式教学改革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思政建设质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需学校、院系、教师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体育项目思政元素挖掘方法,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高校体育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平凯炜 , 庄永达 , 徐溧波 , 等 . 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推进策略研究 [J]. 体育科技 ,2025,46(1):126-129.
[2] 段宇轩 , 金睿 , 郭霄洁 . 立德树人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优化路径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33):74-77.
[3] 罗鲁广 , 刘帅康 , 柴建华 .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4,9(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