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研究
冯伯乐
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学校 四川雅安 625000
引言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画面的层次感,还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传递出独特的艺术情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美术学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体现。色彩感知是审美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个体对色彩刺激进行识别、分辨、记忆以及运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发展,从色彩感知切入,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多元色彩,并透过色彩探究艺术之美。
一、观察生活,感知多元色彩
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色彩感知的主要情境。比如绿树红花、蓝天白云以及人们身穿的五彩斑斓的服饰、街头巷尾的绚丽灯光等等,这些色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感知素材。基于此,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并认真观察记录身边的事物,感受多元色彩[1]。
例如,在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 7 课《色彩与生活》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将色彩搭配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类不同艺术内涵的事物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色彩搭配艺术,并提高探索生活色彩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将“面具设计”这一趣味活动巧妙地融合在课程中,即让学生充分地领悟了面具设计的造型表现方式,同时也让学生在色彩的世界里领略生活中方方面面色彩的表现语言——冷暖色、三原色、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等等知识。考虑到学生在理解色彩知识——三要素中的抽象性,教师在知识讲述环节加入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色彩,并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对生活中不同色彩的情感。最后,教师以生活化图片鉴赏为方式,带领学生从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的变化入手,去感受色彩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用美术表现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这样的教学指导有利于学生将色彩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他们关注多彩生活、关注生活中色彩搭配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引导,促使他们积极地将美术知识发散运用,用色彩知识去装点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欣赏名作,体会色彩之美
在经典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是艺术家们传递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丹青,还是西方油画中的浓墨重彩,凝结在经典作品中的色彩为观者带来绝佳的视觉盛宴,也为学生感知色彩的艺术提供了最佳素材。基于此,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组织名作欣赏活动,引导学生借助视觉感官,体会探究精妙的色彩创造,以感受色彩艺术在情感表达中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 4 课《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课堂指导中,为了促使学生理解色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教师展示了梵高的经典画作《向日葵》,并通过去掉线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色彩进行赏析,表达对炽烈的黄色的感受。通过欣赏,学生发现,当把具体的线条去掉,只剩下色彩时,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力度并没有削弱,反而会更加直接强烈,这说明了色彩在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接下来,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吴冠中的《吴家作坊》和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两幅作品,并提出问题:两幅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色彩(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为什么选择这些色彩?这表达了艺术家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用色彩来传达情感的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逐渐发现:两幅作品都在描绘家乡美景,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思念,但色彩的处理手法上不同,前者采用了明亮的暖色调,配合不规则的色块、线条,表达出激荡的情感;后者则利用明亮、灰暗、跳跃的色块和模糊的几何形状,营造出朦胧的氛围,表达淡淡的思乡之情。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名作欣赏能够真实地感知色彩,并与艺术家建立艺术沟通、情感交流的纽带,进而丰富对色彩的感知体会。
三、技术赋能,强化色彩感知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各种数字化工具被引入美术课堂,并成为强化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技术赋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特的沉浸式和互动性情境,激发学生们对色彩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色彩的艺术魅力并提高色彩表达的能力。例如,在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 5课《中国山水画》的课堂指导中,教师以“如此青绿”为主题,利用技术赋能为学生呈现了北宋王希孟的经典之作《千里江山图》。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漫游”在画中,并通过鉴赏解析了解画中色彩,如石青、石绿勾勒出的“青山绿水”、泥金勾勒出的“金碧山水”、赭石融合墨线形成的山石嶙峋等。这样的艺术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沉浸中感知传统色彩的魅力,理解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而提升审美感知素养。
四、组织活动,表达色彩感悟
多元化实践活动能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色彩的理解与感知。基于此,教师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色彩主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2],比如通过绘画比赛与展览,引导学生欣赏色彩、运用色彩;利用彩绘活动,促使学生创意表达色彩;组织摄影、写生等活动,促使学生捕捉、表现生活中的色彩;等等。通过这样的育人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也能够让他们对色彩形成更深的认识和感悟。例如,为强化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造优美的艺术环境,我校组织策划了“妙笔添新意巧手绘青春”特色墙绘活动。在活动中,美术组教师先对墙绘的主题、墙绘的画风、墙绘的色调进行了细致的商讨和规划,积极推进工作,通过对外围墙的精心设计,确定绘画方案。接下来,在美术组教师的示范下,各年级学生分工合作,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开始创作。有的年级的绘画以橙色为底色,红色的国旗飘在上空,同时身着蓝色、绿色、黄色服饰的少年向国旗,以表达“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志向;有的班级以蓝色为底色,在画面中设计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向五星红旗敬礼,并利用各种色彩融入了高铁、宇宙、卫星、云、天安门、高楼大厦等元素,旨在表达对国家强大和繁荣的祝福与期许。这样精美的墙绘作品展现了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也营造了五彩斑斓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师生的审美情趣,也促进了德育美育的有效融合。
结语
总之,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能够提升色彩感知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审美素养。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针对实际学情引导学生感受色彩、观察色彩、表达色彩的同时,不断对其加以深化和主观调节,让学生直接感知现实生活、自然界以及美术作品中纷繁复杂的色彩,并进行提取和综合,从而进行色彩创作,实现对色彩之美的表达。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还应继续深入教研,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浸润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色彩成为学生的情绪语言、成为学生艺术性的情感表达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煜炜 . 基于色彩感知能力培养的初中美术教学分析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3):208-210.
[2] 王晓静 . 初中美术教学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探究 [J]. 色彩 ,2024,(06):117-119.
作者简介:冯伯乐(1981.3-),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