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作者

李颖花

荣成市蜊江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系统梳理当前应用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与创新方法。探究式教学已逐步融入初中化学课堂,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学生探究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培训、优化教学环境等策略创新性地引入信息技术支持、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建立协作学习共同体等方法,旨在促进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分析

引言: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体验与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正逐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重要实践形式。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设计有意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科学思维习惯与创新精神。本文立足新课标理念,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初中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与创新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现状

部分学校已开始重视探究性学习,教师普遍认同其价值,尝试将探究元素融入日常教学。课堂形式上表现为分组实验、问题讨论、科学探究等多种模式,学生参与度有所提高。然而实际执行中面临诸多瓶颈: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够深入,习惯于传统讲授模式,将探究活动简化为形式化操作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学生科学探究基础能力普遍薄弱,缺乏必要思维训练,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常感困惑无措。教学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导,对探究过程关注不足,致使师生注意力偏离探究本质。实验条件受限、课时压力大、班级人数多等客观因素也制约着探究教学深入开展。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程中优化策略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将学生探究过程表现、小组合作能力、科学思维水平等纳入评价范畴,通过建立探究学习档案袋、实验技能考核、探究报告展示等方式,全面客观评估学习效果;加强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组织系统培训、校本研修、同课异构等活动,提升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理念理解与实施能力,引导教师从知识教学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优化教学环境与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实验室使用,配备必要仪器设备,建立化学实验安全保障机制为探究活动提供支持。精心设计探究主题与问题,确保既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激发探究兴趣。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与课时,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进行真实探究,避免走马观花式体验。建立校际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差异,注重家校合作引导家长理解并支持探究学习方式,形成教育合力。

以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水分子的变化》一节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与多层次问题引导策略优化探究教学。课堂伊始,教师呈现雨雪冰雹等自然现象图片,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状态变化,引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随后设计核心问题:水为何能呈现不同状态?这些状态间如何转化?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猜想;接着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观察冰块融化、水蒸发等现象,记录温度变化与状态转变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而非直接告知答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水状态变化与分子运动关系;实验后学生绘制水状态变化示意图,运用微粒模型解释宏观现象;最后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分子间作用力与热运动关系,促进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认知提升,培养学生模型思维与科学解释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而非灌输设置层层递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建立知识间联系,真正体现探究本质。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实践中创新方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探究学习,借助虚拟实验室、在线模拟平台、数据采集系统等工具突破传统实验局限,拓展探究空间,尤其对于危险性实验或微观粒子变化过程,通过可视化技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构建特色校本课程资源,结合区域特点与学校实际,开发基于本地产业、环境问题等主题探究课程如水质检测、土壤成分分析、生活用品成分探究等,使化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建跨学科探究模式,打破学科界限,设计融合物理、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探究项目,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建立项目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混合模式让学生围绕特定项目长期深入探究,体验完整科学研究过程;构建学生探究共同体,通过设立化学兴趣小组、举办科学沙龙、开展校际联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交流平台;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建立开放预约制度,允许学生在保证安全前提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

以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空气的成分》一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问题链+实验探究+科技辅助创新模式设计教学。课堂开始教师引入环保话题:我们呼吸空气每天,然而你真正了解它吗?随后播放大气污染与清新空气对比视频,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与探究欲望;接着设计问题链:空气由哪些物质构成?各成分占比如何?如何证明这些成分存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初步猜想,随后进入实验探究环节,学生根据猜想设计验证方案如点燃蜡烛罩上集气瓶观察现象证明氧气存在与含量,通过石灰水实验检验二氧化碳,利用干冰升华演示固态二氧化碳变化等;为突破传统实验局限,教师引入AR技术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扫描实验装置,呈现分子层面气体分布与运动状态,实现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联系。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记录观察数据,绘制空气成分饼图,撰写探究报告。课堂结束前教师组织环保小卫士讨论,让学生思考空气污染原因与保护措施将科学知识与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教学现状呈现出探究意识增强但实践深度不足、形式多样但内涵有待提升等特点。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学环境等策略,结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资源开发、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方法,能有效提升探究式教学质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关注区域均衡发展,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芝.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淮北师范大学,2015.

[2] 张永玲.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 考试周刊,2023(25):125-129.

[3] 赵慧敏.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