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凌丽丽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13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现状入手,分析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与挑战。针对性提出跨学科整合策略与实施路径,包括课程设计、资源整合、评价机制等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呈现跨学科整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成效与改进方向。合理跨学科整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引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学科因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成为跨学科整合理想平台。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本文聚焦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整合实践探索,旨在揭示其实施现状、探讨有效策略,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供实践参考,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语文教学创新提供思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讨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思维发展等多重任务。近年来跨学科整合教学逐步推进,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纵观全国范围内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跨学科整合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主题式整合、能力式整合与问题式整合。主题式整合通常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如环保、传统文化等,整合语文、科学、社会等学科内容;能力式整合侧重核心素养培育,如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融入语文教学过程;问题式整合则立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理念认识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对跨学科整合理解停留于表面,简单理解为拼盘式知识组合,缺乏系统性思考。课程规划不够科学,学科间衔接不畅,难以形成有机整体。很多整合实践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打通学科壁垒。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多数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局限于本学科范围,缺乏其他学科背景知识,在整合实施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现有评价体系仍以单一学科知识考核为主难以全面评估跨学科学习成果。资源支持不足,跨学科教学需要丰富多元教学资源,当前适合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家校协同不够紧密,跨学科学习往往需要延伸至课外,但家庭教育支持不足制约了整合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策略设计与路径选择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构建富有逻辑性课程体系。须确立整合目标,基于素养导向构建跨学科框架,立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基础上,确立与其他学科共同育人目标,如科学探究精神、人文关怀意识、审美创造能力等。优化课程设计采用递进式整合策略,低年级以主题式、情境式整合为主,注重直观感受;中高年级推进问题式、项目式整合,强化思维训练。根据内容关联度选择适宜整合深度,避免生硬牵强。同时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协同备课。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学习法设计跨学科任务,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情境,推行协作学习组建异质学习小组。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入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建立成长档案袋形成长期观察评估。

以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可设计语文与艺术、社会学科跨学科整合方案。课前环节,学生欣赏丹麦风光与民俗文化视频,了解安徒生生平与创作背景,建立文化情境认知;文本解读环节,通过多感官体验,学生身着薄衣置身冬日操场感受寒冷,体会小女孩处境;阅读教学中融入戏剧表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角色,感受人物情感变化。融入音乐欣赏,配合故事情节播放柴可夫斯基《四季》乐章,增强氛围沉浸感;结合美术创作,学生绘制故事场景或人物形象,表达内心感悟。延伸社会关怀,组织关爱弱势群体主题讨论与社会调查,了解当代社会救助体系;引导学生思考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通过多学科知识技能整合,学生不仅理解文本内涵更形成跨文化认知培养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共同提升,让语文学习超越文本与现实生活产生深刻联结。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案例呈现与教学反思

有效的案例应关注学生兴趣与需求,选择适宜切入点,实现学科间自然衔接。成功案例通常具备以下特点: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情境真实有趣;活动安排注重主体参与,提供充分探索机会;资源配置丰富多元为学习提供必要支持,教师的引导应该恰到好处,既给予方向又留有空间,评价方式全面多样,关注过程与结果。跨学科整合应避免几个常见误区:机械拼凑学科知识,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忽视学科核心素养,追求表面热闹;评价标准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习成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统一模式。教师应立足文本特点,深入挖掘学科间内在联系,设计符合认知规律教学活动,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通过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以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为例,可构建语文、科学、美术、思想品德多学科整合方案。首先通过前导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导观看地质博物馆虚拟展厅,了解地壳构造与自然灾害知识,建立科学认知基础;进入文本学习环节,采用分角色朗读方式感受神话叙事特点,分析文本表达手法,品味优美语言;融入科学探究展开天崩地裂现象小组讨论,链接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辨析神话想象与客观规律区别。结合美术创作,制作立体剪纸作品表现女娲补天场景,学习传统民间艺术技法;深入价值引导,从女娲造人补天故事中提炼勇气、智慧、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面对困难应该如何行动的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设置拓展任务,收集整理其他民族或国家关于世界起源神话故事,进行对比研究,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整合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必然选择,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现状分析可见当前跨学科整合实践虽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理念认识、课程规划、师资水平、评价机制等多方面挑战。应从明确整合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系统推进。典型案例实践表明科学合理跨学科整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养。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多样化整合模式,深化评价研究,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牛丽琴.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37):113-115.

[2] 梁秀玲.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45):43-45.

[3] 华方瑞. 跨学科整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求知导刊,2024(2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