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凌丽丽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13

摘要:本文探讨数学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领域中创新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通过课堂设计实施、创新载体方法及跨界整合延伸三个维度,分析数学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生活情境融入、科技手段应用与学科间融合构成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体系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文章提出未来应着力构建多元化实践场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育创新;跨学科整合

引言: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而需关注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随着教育理念更新与课程改革深入,数学实践活动日益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活动将抽象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中感受数学魅力,理解数学本质。创新型实践活动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热情,还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探索数学,感悟生活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堂设计须立足生活情境,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活动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适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应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将问题情境化、知识生活化、学习游戏化,激发学习兴趣。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与支持者,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构建互动学习氛围。通过提问启发、资源支持、方法指导等策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过程评价,重视学生参与度与成长性,鼓励创新尝试。实践课堂应强调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中指导适当,活动后反思深入,形成完整教学链条。这种课堂模式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方式,注重能力培养与情感激发,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深刻体验,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超市购物实践活动。教室内布置模拟超市环境,准备各类商品标签与纸币道具。学生分组担任顾客与收银员角色,实际操作购物流程。购物过程中面对一盒牛奶8元,买3盒需付多少钱购买2盒饼干15元每盒和1盒巧克力28元共需多少钱等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乘法还是先算加法,感受运算顺序重要性。教师巧妙设置购物任务,如50元购买最多物品或凑整付款找零最少,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混合运算知识。活动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错误计算导致找零不符,自然理解混合运算规则。活动结束后,引导总结乘除法先算、加减法后算、括号内先算基本规则并创编实际情境应用题,让抽象规则获得生活意义。此类实践活动让混合运算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变为情境理解,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自然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准确性与应用能力。

二、融合技术,拓展思维

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动态演示、虚拟仿真等手段,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借助数学软件开展几何变换探究,利用编程平台设计算法游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立体空间模型,使学生在交互体验中建立直观认识。移动智能设备更为实践活动提供便捷工具,师生可利用平板电脑、手持传感器等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精准测量与即时反馈。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拓展了实践广度与深度,还为差异化学习提供支持,让每位学生按自身的步调探索数学世界。与此同时,创客教育理念融入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制作实物模型、设计数学游戏、搭建智能装置等项目式学习,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培养创造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让数学学习超越书本计算,成为创新素养培育平台。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数字化立体探秘实践活动。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扫描教室内物品,屏幕上呈现三维模型,可旋转查看各个角度特征。学生分组探究不同视角下物体形状变化,如从正面看是长方形,侧面看成正三角形圆锥体,培养多角度观察习惯。接着,教师引导使用简易建模软件,根据实物特征创建数字模型,操作旋转、缩放、组合等功能,深入理解几何特性。学生还可通过平板电脑拍摄校园内建筑物,标注正面、侧面、俯视图特征,制作电子观察日记。活动延伸环节,各小组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物模型,与数字模型对比验证,发现异同。课堂结束前,学生通过数字平台展示作品,讲述设计思路与发现。这一实践活动将传统观察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充分感知立体形状特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几何直观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后续立体图形学习奠定基础。

三、联结学科,深化应用

数学作为工具学科与其他领域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该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能够拓宽数学应用视野,深化知识理解。将数学与科学实践结合,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规律中数学模式。比如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数列规律,研究动物形态中对称美,探索天气变化中数据关系等。这些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科学研究工具重要性,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数学与艺术跨界融合,能够激发创造灵感,展现数学美学。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中比例、对称、平衡等数学元素,创作基于几何图形绘画,设计具有节奏感图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艺术内在联系,培养审美情趣与创意表达能力。这种跨界实践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全面发展。

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解决结合,更能体现其应用价值。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调查,如交通流量统计、环境污染监测、居民消费习惯调研等,让他们运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从课堂设计实施、创新载体方法到跨界整合延伸,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了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未来教育实践中,应持续深化理论研究,积累优秀案例,总结推广经验,构建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实践活动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实践指导能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实践活动常态化、系统化发展。通过多方协同努力,推动数学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创新应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佳明. 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C]//教育理论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2024:1-6.

[2] 翟显林.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03-104.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15.21.103.

[3] 周淑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