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优一带”教研模式下的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欢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星辰幼儿园万象府分园

摘要:本文聚焦“一优一带”教研模式背景下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实践探索,通过分析当前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现状及存在问题,揭示其成因,进而提出构建共享机制与优化衔接策略两大路径。本文认为,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主题式研讨活动、实施园校互动交流机制,同时优化课程衔接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融合并加强师资队伍协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幼小衔接联合教研质量提升,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顺畅过渡提供实践支撑。

关键词:“一优一带”;幼小衔接;联合教研

引言: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连接桥梁,对儿童成长具有关键影响。“一优一带”教研模式作为教育创新举措,为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实践探索,分析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现状及问题,探寻解决路径,旨在构建科学有效幼小衔接体系,促进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确保儿童顺利适应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环节,为教育连贯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现状,问题分析与成因探究

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实践中,各地区虽已初步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但实际效果仍存在诸多不足。究其现状,园校间联合教研停留于形式层面,活动内容多为概念性探讨或经验交流会,缺乏深度合作与实质性探究。两级教师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共同教研氛围,导致教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园校间教研活动频率不稳定,多为临时性安排或上级安排任务完成,缺乏系统性计划与长效机制。同时幼小衔接教研主题设定模糊,活动缺乏针对性,未能关注幼儿实际学习需求与发展规律,导致教研活动效果不佳。

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几方面因素:一是行政体制分割导致幼儿园与小学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协调难度大;二是教育理念差异明显,幼儿园重视游戏化学习而小学侧重系统知识学习,两者对接存在认识鸿沟;三是教师间专业背景差异导致交流障碍,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培养体系不同,专业语言与关注点各异。而且园校联动机制缺乏,双方合作多依靠个人关系或临时性任务,未形成制度化安排;且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幼小衔接工作缺乏有效评估标准,难以形成持续推动力。这些深层次因素共同阻碍了“一优一带”教研模式下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有效开展。

二、构建共享机制,促进“一优一带”教研模式有效实施

构建共享机制成为推动“一优一带”教研模式深入实施关键环节,此机制旨在打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壁垒,形成资源互通、信息互享、成果互鉴体系。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需统筹规划,整合园校两端优质教学素材,打造集教学案例库、活动设计库、教研材料库于一体综合性资源库,并建立双向流动机制确保资源动态更新。园校联合教研档案中心则作为长效保障,记录并整理联合教研全过程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支撑。主题式研讨活动通过聚焦儿童适应能力、学习习惯、认知发展等核心问题,从研讨走向实践,进而推动形成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成果。园校间定期学术研讨会与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能够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激发教师专业探究热情,推动联合教研向常态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从单一向融合转变教研模式创新。

实施园校互动交流机制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常态化互访观摩机制与协同研修制度,构筑跨学段教师互动平台,促进专业理念碰撞与融合。幼小教师共同体形成要着眼于专业发展需求,以问题导向组建探究团队,通过集体智慧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园校管理层协调会议制度化与规范化,有助于统一工作方向,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形成组织保障。交叉研修活动设计应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从浅层次交流逐步向深度合作推进,使教师在参与过程中逐步消除隔阂,建立信任,形成合作默契。跨学段教研文化培育则需要注重共同愿景构建,强调集体责任担当,使参与者认同幼小衔接教研价值,内化为自觉行动。通过上述共享机制完善与深化,能够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突破单位间壁垒限制,使“一优一带”教研模式真正落地生根,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坚实理论与实践支撑,最终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目标。

三、优化衔接策略,提升幼小联合教研实践成效

优化衔接策略作为幼小联合教研实践成效提升重要支撑,需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多维度进行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课程衔接优化必须立足于儿童发展连续性原理,通过系统梳理幼儿园与小学课程核心要素,找准关键连接点,构建螺旋上升课程结构,确保学习内容既有衔接又有区分。过渡性课程模块设计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将生活经验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有机融合,避免学科知识简单下移现象,保持内容适宜性与挑战性平衡。教学方法创新融合则需坚持游戏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鼓励幼儿园终点与小学起点教学方式双向靠拢,促进教学方式平稳过渡。幼儿园环节逐步增加结构化、目标导向型活动比例,小学低年级则应保留一定比例游戏化、探究性学习方式,实现方法论层面无缝对接,使儿童在熟悉环境中获取新知识,降低学习适应压力。

师资队伍协同发展策略需要构建基于共同愿景专业学习共同体,打破学段界限,促进跨学段教师间深度交流与合作。联合研修活动应基于问题导向设计,围绕儿童发展关键期特点、学习方式转变规律等核心问题,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跨学段导师制通过建立经验教师与新教师配对机制,促进专业知识传承,加速新教师成长;园校协同教研激励机制则通过表彰与奖励措施,强化正向引导,激发教师参与热情。联合教研评价体系构建必须遵循多元评价原则,从过程与结果、量化与质性角度全面考察联合教研实效性,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指导实践改进。通过这些策略实施,能够实现教育理念互通、教学方法互鉴、专业能力互促,构建起一体化教研生态,为儿童提供连贯一致教育体验,实现从隔离走向融合教育模式转变,最终推动“一优一带”教研模式下幼小衔接工作达成质变突破,为儿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本文通过对“一优一带”教研模式下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实践探索,揭示当前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存在形式化倾向、深度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主题式研讨活动、实施园校互动交流机制等共享机制建设策略,以及优化课程衔接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协同发展等衔接策略。通过这些策略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工作质量提升,为儿童顺利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奠定基础,对推进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雪 徐韦 王翠玲 李辰宇."多·琢":基于家园校一体化的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机制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 2024.

[2] 巴学芳.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机制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C]//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中心幼儿园, 2024.

[3] 黄秀兰 张婷迪.探索联合教研模式,推动幼小双向衔接协同机制运转[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