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

作者

罗文均

四川省石棉县联合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创新思维培养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优化问题设计方法与创设活动情境两大策略,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途径。合理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多元解题思路、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等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促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问题设计

引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发展关键期,其数学学科因思维训练特点成为培养创新能力最佳载体。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基于此背景,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现实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提出问题设计优化与活动情境创设两方面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从教学理念看,许多教师虽然认同创新教育重要性,但实际教学中仍秉持传统教学观念,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思维培养。课堂上教师讲解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空间,难以形成独立思考习惯。从教学内容看,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教学进度,机械完成教材内容,未能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创新思维培养因素,使数学知识呈现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启发性。

从教学方法看,问题设计普遍存在标准化倾向,多为封闭性题目,答案唯一,解题步骤固定,难以激发学生思维多样性。课堂提问通常局限于知识回顾与简单应用层面,缺乏开放性、探究性问题,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从评价机制看,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主要标准,创新思维表现难以量化评估,导致教师教学中无法给予充分关注。另外部分学校受教学资源限制,缺乏必要实践活动场所与设备,难以开展富有创意实践探究活动。家长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普遍关注分数多于能力培养,对创新思维培养重视不足,间接影响学校教育方向。

二、问题设计优化中,学生思维拓展的策略实施

教师应设计层次递进问题序列,从基础知识理解到高阶思维应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维发展。采用一题多变策略,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多个变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问题间联系,培养类比迁移能力。增加开放性问题比例,设计多解题、无定解题或创造性应用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注重问题情境真实性与趣味性,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生活场景,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应用意识。引入矛盾性问题,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欲望。通过展示看似矛盾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突破思维定势。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思维。重视思维过程引导,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适时提问,如还有其他方法吗如何证明你想法正确性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论证与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转向多元思维方式,为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以西南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通过问题设计优化促进学生思维拓展。课堂伊始,教师呈现2.5×4基础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知识,建立认知连接。随后设计变式问题如果计算2.5×4袋糖果,总共有多少颗糖果?每袋有25颗糖果,共有几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乘法意义。接着呈现开放性问题:若某种商品单价为2.5元,请设计一个购物情境并计算总价。鼓励学生创设多样情境应用小数乘法。教师还能引入0.25×4与2.5×0.4结果相同吗?为何?等矛盾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小数点位置变化对计算结果影响。在解题策略探讨环节,教师不直接讲解算法,而是设计你能想出几种计算2.5×24方法?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有学生提出先算2.5×20+2.5×4分解法,有学生提出转化为(25×24)÷10整数化方法,还有学生提出2×24+0.5×24等价转换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讨论适用情境,培养灵活思维。

三、活动情境创设中,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探索

构建探究性学习环境,围绕数学概念或规律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开展数学实验活动,通过操作、测量、记录等手段验证数学规律,加深对抽象概念理解。引入游戏化学习元素,设计数学游戏或竞赛活动,在轻松氛围中培养数学兴趣与思维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融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借助数学软件或在线平台展示抽象概念,拓展学习空间。组织小组合作项目,通过集体智慧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采用任务驱动方法,设置具有挑战性且富有创意任务,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构建支持性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尝试,允许失败并从中获得经验。

以西南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巧妙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前教师准备彩色吸管、橡皮筋、几何板等操作材料,为探究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课堂开始通过身边哪些物体形状像三角形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数学概念与现实联系。随后开展三角形拼拼乐探究活动,学生分组用吸管拼搭不同三角形,发现三边关系制约三角形形成条件。有学生尝试用三根相同长度吸管拼出三角形,成功后又尝试两长一短组合,但当一边长度小于另两边长度和时发现无法闭合。这一发现引发全班讨论,学生通过操作验证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规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一发现,并设计验证挑战让小组互相出题检验。之后开展变形魔术师活动,学生用几何板上橡皮筋围成三角形,探索如何通过改变顶点位置得到不同形状三角形。活动中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分类标准,有按边分有按角分,甚至有学生创造性提出按对称性分类新标准。课程后半段开展三角形艺术创想活动,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设计实用物品或艺术作品,如稳固桥梁结构、三角形拼贴画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创造性表达。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问题设计优化与活动情境创设两方面策略实施,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激发学生思维潜能。问题设计应注重开放性、情境性与层次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活动情境应强调探究性、实践性与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另外培养创新思维还需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环境。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必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贵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路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6):138-141.

[2]吕志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索[J].新校园,2024,(12):29-30.

[3]金慧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J].天津教育,2024,(3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