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任务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

作者

沈钟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215000

摘要:基于任务导向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目标导航与任务规划的有机结合入手,通过分析情境内容设计与案例资源整合的具体实践,探索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转化策略与效果评价机制,旨在构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培养法治意识,促进知行合一。

关键词:任务导向;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一、情境目标导航,任务导向规划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入把握教学目标与任务导向的内在联系。通过系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合理规划教学任务,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感知、理解和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目标设定环节,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治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场景中建立认知联系。同时,基于任务导向的理念,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个任务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参与。

在规划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和适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帮助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案例讨论等,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二、情境内容设计,案例资源整合

情境内容设计与案例资源整合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基础,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情境。通过设计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理解和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要充分考虑情境的时代特征和教育价值,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案例选择方面,应该优先考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真实案例,通过深入分析案例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为例,教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通过创设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校园文化,培养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其一教师需要通过校园环境照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展示学校的变迁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兴趣。其二结合学校的校训、校规校纪等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通过校园巡访,发现校园中的美与善,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珍惜校园环境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小小校园讲解员”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介绍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校园场所,分享在校园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校园文明调查员”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其参与校园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总结和反思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校园生活手账、编写校园故事等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对学校的认识和情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情境实施转化,教学效果评价

在情境实施转化与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情境创设和案例分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保持适度的教学挑战性。为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应当注重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其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为例,教师应当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消费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消费行为的特点,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校园小超市”模拟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消费情境中体验购物决策的过程。通过设置不同的消费场景,如“限时特惠”、“买二赠一”等促销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选择商品,避免冲动消费。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分享日常消费经历,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探讨如何辨别商品质量、比较商品价格、选择适合的支付方式等实践问题。在评价环节,教师应当采用“消费小达人”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合理消费的具体表现。通过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主题调查,引导学生了解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消费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其理性消费的意识和能力,为其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

结论:在任务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情境创设和案例分析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目标导航与任务规划的有机结合,情境内容设计与案例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基于任务导向的情境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小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燕丽.任务驱动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小学时代, 2020.

[2] 郑斌.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6):I0013-I0013.

[3] 李合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情境创设与效果评估[C]//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二).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