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高职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作者

孙天一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药物制剂新技术与高职课程融合问题,通过分析当前融合现状及面临挑战,探索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路径,提出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方案。药物制剂新技术融入高职课程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生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职业胜任力,促进高职药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为制药行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药物制剂新技术;高职课程;融合路径

一、药物制剂新技术与高职课程的融合现状,挑战与问题分析

多数高职院校虽已认识到新技术融入教学重要性,但仍局限于理论层面讲解,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内容更新周期长,难以及时反映产业最新技术动态;实训条件受限,学生接触先进设备机会少;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检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足,产教融合停留表面,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同时高职教师面临知识更新压力,缺乏系统培训机制难以准确把握技术前沿动态。

现有课程体系割裂现象明显,缺乏模块间有机联系,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依赖传统讲授模式,忽视学生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实习实训环节形式化倾向严重,评价标准模糊,难以检验学生真实能力水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东部沿海地区院校资源丰富而中西部院校在设备配置、师资力量方面差距明显。跨学科融合不足,药物制剂新技术涉及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现行课程设置难以满足跨领域学习需求。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充分,虚拟仿真等现代教学技术未能广泛普及。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积极性不高,实习岗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需求。

二、药物制剂新技术融入高职课程的体系构建,路径优化与方法创新

构建适应药物制剂新技术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其一应确立能力导向、项目引领、产教融合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将基础理论模块、工艺技术模块、设备应用模块、质量控制模块有机整合,形成递进式学习路径。针对缓控释制剂、包合技术、靶向递送等新技术重点,开发专题课程包,灵活嵌入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强调理实一体,减少理论灌输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引入真实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掌握技术要点。例如设计微球制备工艺优化项目,引导学生应用正交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应注重创新,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平台提供资源支持线下重点解决实践操作难题。翻转课堂模式适用于新技术教学,学生先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自主学习基本概念,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实践操作提高学习效率。

推行情景教学法,模拟药品生产车间环境,设置真实工作场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案例教学应注重典型性、前沿性,精选国内外药物制剂新技术应用成功案例,分析关键工艺参数、质量控制要点。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掌握产业前沿技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建立教师技术能力提升平台,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技术研讨促进知识更新。课程资源建设上推动教材数字化转型,开发动态更新电子教材,及时融入技术前沿内容;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解决高值设备使用限制问题,让学生模拟操作高端制药设备;开发微课、教学视频等碎片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产教融合方面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制药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完成技能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应强调过程性与多元化,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评价标准,淡化期末考试权重,增加项目成果、技能操作考核比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药物制剂新技术支撑高职课程的平台搭建,资源整合与评价反馈

构建药物制剂新技术教学支撑平台,需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其一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集成微课、虚拟仿真、在线测评等功能模块,实现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具备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习评价功能,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满足随时随地学习需求。其二建设校内实训中心,按照新版GMP要求配置中试生产线,涵盖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无菌制剂等主要剂型,配备智能化生产设备,如智能混合机、自动包装线等。引入药物缓控释技术实验平台,配置微球制备、纳米粒表征等专业设备,支持创新制剂研发实践。其三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网络,与区域内制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厂中校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学习。推行引企入校模式,邀请制药企业在校内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共享先进设备与技术资源。

建立药物制剂虚拟仿真中心,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模拟高端制药设备操作过程,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安全性。在资源整合方面,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组建药学教育联盟,共建共享实训资源;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3+2分段培养,共享实验室资源;整合行业协会、研究院所技术力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建立药物制剂技术资源库,包含工艺文件、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专业资料,方便师生查阅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先进药学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上,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共同评价教学质量;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注重过程监控;引入第三方评价单位客观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实时采集教学数据,形成质量分析报告指导教学改进。在教学反馈机制方面,建立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反馈渠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定期组织毕业生追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效果;建立企业满意度调查制度,收集用人单位意见建议。同时探索建立药物制剂新技术课程认证体系,对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将药物制剂新技术转化为创业项目实现知识价值转化。

结论:药物制剂新技术在高职课程中融合是提升药学教育质量关键举措。通过分析现状与挑战,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搭建多元支撑平台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成功融合路径应包括模块化课程设计、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等要素。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共享教育生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制药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庞心宇.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药物制剂设备课程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77.

[2]熊野娟,周淑琴,姚虹,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PBL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药业,2015,24(02):14-16.

[3]康振兴.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才智,2010,(2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