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模式下高校数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探索

作者

苏园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职教园区麒麟路15号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探究数字化模式背景下高校数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聚焦数字环境中思政元素挖掘,数字工具应用于思政资源整合,数字平台促进思政实践创新等方面。通过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提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数字化数学课程思政体系方案,旨在促进学生价值塑造与学科核心素养协同发展。本文为新时代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对推动数字化背景下学科育人体系创新具备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模式;数学课程思政;资源整合

一、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掘

数字化环境为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提供全新视角与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拓展思政内涵表达空间。高校教师应该借助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数学学科蕴含人文精神、科学思想与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数学学科发展史中国外数学家奋斗故事体现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精神,如华罗庚艰苦求学、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奉献一生等感人事迹,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矢志报国情怀。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严谨求实态度、创新思维方式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品质恰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

教师应该通过数字化平台将抽象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如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例如,将微积分应用于航天领域,将概率统计应用于医疗健康,将优化理论应用于经济规划等案例,展示数学学科对国民经济建设重大贡献。数字技术支持下,思政元素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历史影像资料、名家访谈视频、数学应用场景虚拟仿真等,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连接。教师应该构建数字化数学思政资源库,系统梳理各知识模块可挖掘思政点,形成结构化思政元素体系。学校可组织跨学科教师团队,从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维度挖掘数学思政内涵,突破单一学科视角局限。数字化环境有助于建立全景式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各知识模块思政切入点与表达方式,促进思政元素系统化整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全覆盖。

二、数字化工具中,高校数学课程思政资源有效整合

数字化工具通过整体性思维重构数学课程思政资源组织模式,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碎片化状态,形成结构化体系。数字工具支持建立思政资源本体模型,明确各类资源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知识图谱,使思政元素间逻辑关联清晰可见。基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数字工具促成思政资源节点化分布与网络化连接,创造知识流动新路径,增强思政育人系统整体活力。数字资源整合遵循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注重资源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主动建构价值认同。从整合层次看,宏观层面构建数学思政资源分类框架,中观层面确立各主题模块资源配置标准,微观层面落实具体教学场景资源应用策略,形成层级清晰资源体系。数字工具支持思政资源质量控制全流程管理,包括资源遴选标准制定、资源评价指标构建、资源动态更新机制等,保障思政资源科学性与时效性。

从学科维度看数字工具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数学与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资源交叉融合,拓展数学思政内涵。从主体维度看数字平台汇聚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社会人士等多方智慧,形成群体性资源共创机制,提升资源适切性。从时空维度看,数字工具实现历史资源与现代素材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深度融通,构建纵贯古今横联中外思政资源体系。从载体维度看,数字技术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交互式应用等多种媒介整合,形成多通道信息传递机制,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需求。数字化资源整合遵循渐进性原则,基于课程思政目标体系设计资源层级结构,低阶资源支持价值认知,中阶资源促进价值内化,高阶资源引导价值实践,形成递进式资源配置方案。数字工具支持构建资源动态调适机制,根据学习分析反馈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策略,实现思政资源精准投放。从长远看,数字化思政资源整合应遵循生态系统理论,注重资源间相互作用与协同效应,构建自组织、自更新思政资源生态,保障思政育人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化平台上,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创新应用

教师应该运用智慧课堂系统增强师生互动,通过弹幕评论、在线讨论等功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背后价值内涵。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时间重点讨论学科思想与人文价值,深化思政育人效果。问题导向学习平台支持设计现实情境数学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数字化教学平台支持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如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满足不同教学场景思政融入需求。学习分析技术可实时监测学生对思政内容接受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数据支持。社交媒体平台拓展数学思政教育时空维度,师生可随时分享数学文化与学科价值,形成持续影响力。

模块化学习管理系统支持构建递进式课程思政体系,确保价值引导循序渐进,避免生硬说教。虚拟社区环境便于组织数学文化节、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数学价值。数字资源创作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开发数学思政作品,如数学人物故事短视频、数学应用案例展示等,培养学生主体性。教师应该利用数字评价工具设计过程性评价方案,将思政素养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念协同考核。区块链技术支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思政素养发展轨迹,形成持续改进闭环。数字化平台应用注重技术伦理考量,在保护学生隐私前提下推动教学创新,确保技术赋能教育初心。

结论:数字化模式下高校数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需坚持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数字环境挖掘思政元素、数字工具整合思政资源、数字平台创新思政实践三位一体推进策略,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数字技术与数学课程思政融合能有效增强价值引导亲和力与针对性,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协同推进。未来发展方向应着力构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数学课程思政生态系统,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应用场景,提升育人实效。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培养数字化思政教学能力,推动数学课程思政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张舒,代士琪. 数字化模式下高校数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探索[J]. 互联网周刊,2024(2):74-76.

[2] 高雪芬,洪涛清. 高校数学课程思政要素体系与融入方式[J]. 数学教育学报,2024,33(4):78-82,102.

[3] 闫永芳. 高校建设数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