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谭林姣
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校 401220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与面临困境,提出融入生活元素及延伸课外实践两大有效策略,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生活化音乐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通过构建贴近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多元文化音乐资源,组织丰富课外音乐活动,能够有效拓展艺术视野,促进音乐教育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音乐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策略;兴趣培养
一、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现状分析,困境与挑战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艺术感知能力与审美情操重任,然而目前许多学校音乐课程依然存在脱离实际生活情境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现阶段众多小学音乐教学仍囿于传统模式桎梏,教师过分注重乐理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忽视音乐与生活联系,使课堂氛围趋于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材内容往往偏向理论性,选用曲目缺乏时代感与贴近性,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甚至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同样构成制约因素,部分农村或偏远地区学校音乐专业教室配备不完善,教具陈旧老化,多媒体设备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亦不容忽视,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欠缺,教学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无法有效将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课程。
应试教育影响下音乐学科常被边缘化,课时安排不够合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同时家长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够深入,支持力度有限,学校与家庭互动不足无法形成教育合力。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接触各类流行音乐机会增多,而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脱节,缺乏必要引导,造成学习兴趣流失。方法单一刻板,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忽视个性化表达与创造性发展,压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受限,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不够完善,跨地区交流合作机制缺失阻碍教学质量提升。
二、小学音乐教学融入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以具象为主,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能够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理解深度。融入生活元素需从学生熟悉环境入手,将家庭场景、校园活动、自然现象等转化为教学资源。采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如利用日常物品创作打击乐、模拟自然声音表现音高变化、以熟悉童谣引入节奏训练等,均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环境;通过游戏互动方式营造轻松愉悦氛围;引入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音乐人角色;组织情景表演,将音乐作品转化为生动故事;运用跨学科融合思路,将音乐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关注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引入本土音乐资源;将传统节日作为教学契机,感受节庆音乐魅力;注重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关于人音版(主编:敬谱)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两只老虎》课堂教学融入生活元素案例,授课开始前组织学生围坐成圆形,教师展示老虎玩偶引入主题激发学习热情,随后播放动物园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真实老虎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建立具象认知基础。导入环节通过猜猜我是谁游戏,请几位学生模仿老虎动作声音其他同学猜测,自然过渡至歌曲学习。节奏教学环节巧妙运用手指游戏,学生两手作爪状,随音乐节拍前后摆动,直观感受附点节奏特点;旋律学习阶段让学生想象不同情绪老虎形象,如开心老虎唱高音、疲倦老虎唱低音,借助生活情境理解音高变化。歌词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老虎没有耳朵尾巴,联系现实中濒危动物保护话题融入环保教育。演唱训练部分设计丛林探险情境,班级分成两组呈现对唱效果,仿佛远近不同位置老虎互相呼应增强空间感知。创编环节鼓励学生根据家中宠物或喜爱动物特点,改编歌词或动作,例如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激发创造思维。课堂尾声组织学生用废旧纸盒、铁罐等材料制作简易打击乐器,为《两只老虎》伴奏,体验生活物品音乐可能性。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音乐教学延伸课外实践,拓展艺术视野
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延伸与补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沉浸式音乐体验机会。校园音乐活动是便捷可行课外实践方式,如组建合唱团、器乐队、舞蹈组等专项社团,定期开展训练与展示;举办校园音乐节、主题音乐会等活动,激发表现欲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开展班级音乐角创建,形成良好音乐文化环境。社会资源同样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如组织参观音乐厅、艺术博物馆等专业场所,感受艺术氛围;邀请专业音乐人走进校园,举办工作坊,分享艺术经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体验音乐社会价值;走访民间艺人,学习地方戏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音乐实践亦需关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欣赏音乐会,培养艺术情趣;组织亲子音乐活动,增进家庭情感交流。数字技术应用为音乐教育提供新可能,引导学生使用音乐软件,尝试简单创作编曲;建立网络音乐分享平台,交流学习心得。
针对人音版(主编:敬谱)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七课《铃儿响叮当》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从五个维度展开实践活动拓展艺术视野。第一开展冬日声音采集行动,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时间,携带录音设备收集冬季特有声音,如雪落声、风铃声、节日铃声等,制作冬日声音地图,培养声音感知能力与审美意识。第二筹备铃声文化展览会,指导学生查阅不同国家地区节庆铃声文化资料,制作展板介绍中西方铃声习俗差异,邀请全校师生参观,拓宽文化视野。第三环节组织创意铃声工作坊,邀请民间工艺师指导学生使用陶土、木材、金属等材料制作各式铃铛,亲身体验传统工艺魅力,理解音色形成原理。第四策划新年音乐快闪活动,学生分组在社区、敬老院等公共场所表演《铃儿响叮当》多种版本,包括合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形式,体验音乐社会服务功能。第五开展世界铃声云分享项目,建立网络平台让学生上传收集铃声素材与创作作品,邀请外校学生参与互动评价,甚至与国外学校开展线上交流,感受多元文化音乐表达。
结论:生活化理念强调音乐与日常经验联结,通过熟悉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积极态度。选用贴近生活教材、运用日常物品创作乐器、引入民间音乐、采用游戏化方法等策略,有效提升课堂吸引力。同时通过校园音乐社团、艺术场所参观、社区实践、家庭互动等形式,将学习延伸至课外空间,拓展艺术视野。未来应加强实践探索,构建完善生活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伟.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206-207.
[2]范雪梅.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内容及策略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11):94.
[3]赵凌.论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0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