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王艳芳
桂阳县茶红学校 423000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当前课堂中思维局限与创新不足现状,提出问题引导与探究驱动教学模式,强调实践体验与应用延伸重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等方式,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力,培养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与跨界思维能力,形成自主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问题引导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从教学理念看,传统数学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与算法训练,忽视思维拓展与创造性培养,导致课堂氛围呆板、学习方式单一。教师习惯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探索空间。教材使用上大多局限于教材内容缺少拓展延伸,习题设计多为固定模式,学生习惯按照既定程序机械解题,缺乏多元解法尝试。课堂互动中,封闭式提问占据主导,学生回答往往受限于标准答案,限制了思维发散。评价体系方面,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导致学生专注解题技巧而非思维提升。
从学生表现看,习惯等待教师指导,缺乏主动提问意识;面对开放性问题无所适从,难以提出不同见解;解题思路单一,缺少灵活应变能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应用转化能力薄弱;团队协作意识不强,集体智慧难以充分发挥。从教学资源看,信息技术应用有限,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不足,课堂活动形式单调,探究材料缺乏趣味性与挑战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家校合作看,部分家长重分数轻思维,功利化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资源整合不够,校外实践机会有限,制约了创新能力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与思维激荡,问题应源于生活实际且具有开放性与多解性,激发数学思考兴趣。启发式教学法转变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学习引导者与促进者,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元解题策略打破标准答案束缚,引导学生尝试不同解题路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反思等环节,体验完整数学探究过程。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有助培养逻辑思维与系统思维;假设情境设置促进逆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跨界思维与整合能力。优化课堂提问艺术,从记忆性问题到创造性问题逐步提升,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创新评价机制关注思维过程与创新表现,运用学习档案袋、思维日志等方式记录思维发展轨迹,通过及时反馈与激励机制,增强创新自信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设计节水小卫士主题探究活动激发创新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每天用水量为8.75吨,一个月用水量如何计算?若实施节水措施可节约25%用水,一学期能节约多少水?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教师不直接讲授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根据因数小数点位数确定积小数点位置。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计算策略,如有学生发现8.75×30可先算8.75×3再乘10,也可直接移动小数点变为87.5×3;节水问题中,有学生采用先乘后减策略,也有学生使用乘法分配律直接计算75%水量。教师适时组织策略分享,引导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培养算法选择意识。拓展探究时,鼓励学生收集家庭用水数据,设计节水方案并计算可节约用水量,制作节水宣传手册。评价环节关注学生计算策略多样性与创新性,记录每组独特解法与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反思哪些策略更简便高效。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概念形成过程,如利用实物、模型、工具进行测量、剪纸、折纸等手工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组织数学游戏与趣味活动,通过数独华容道七巧板等益智游戏培养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开展数学建模与应用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组织校园测绘班级购物预算等小型项目,体验数学应用价值。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探究,借助计算器、教育软件等工具辅助计算与验证;运用动态几何软件拓展探究空间。构建数学活动区,在教室设置数学阅读角、数学实验台等功能区域,提供学习资源与探究工具,促进自主探索。开展校内外数学活动,组织数学节、数学报告会等校内活动,举办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考察活动,拓宽学习视野。建立跨学科融合项目,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融合,开展教育活动,培养跨界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抽象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建立起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让创新思维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与深化。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为例,通过数学小侦探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创设实践探索情境:班级举办读书节,需将36本新书平均分配到若干书架,每个书架摆放本数相同且尽可能多,如何设计摆放方案?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尝试,找出36所有因数:1、2、3、4、6、9、12、18、36,进而发现不同摆放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因数与书架数量对应,倍数与每架书本数对应。实践探索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每组分配不同数量图书,如24本、40本等,要求找出所有可行摆放方案。拓展应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因数倍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设计校园植树项目,学校操场周长120米,要均匀种植树木,每棵树间距相等,如何确定树木数量与间距关系?跨学科延伸环节,结合科学课植物生长主题设计植物观察实验,确定观察周期:以天为单位,哪些天数适合作为观察点?引导学生应用倍数知识设计科学观察方案。
结论:通过分析思维受限、创新乏力现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驱动策略,强调实践体验、应用延伸途径,构建起完整培养体系。这一体系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创建开放、互动、探究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培养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当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当课堂从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平台,学生创新潜能将得到充分激发与释放。
参考文献
[1]武飞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智力,2020,(22):73-74.
[2]王汉林,王立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20,(31):15+17.
[3]高丽彬.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20,(2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