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德育的价值挖掘与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任树静

临沭县大兴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临沭 276700

引言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灵魂,旨在为幼儿的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电子产品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幼儿的传统游戏空间,而蕴含丰富民族智慧与文化基因的民间传统游戏,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彰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游戏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自主的氛围中不断挑战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本土游戏资源,积极构建民间游戏课程体系,以教育研究促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幼儿园教学水平。

一、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德育价值契合新时代育人要求

(一)规则意识与公平观念的早期启蒙

民间传统游戏大多具有明确、简洁的规则,是幼儿理解社会契约精神的最初课堂。无论是“跳房子”的格子界限,还是“石头剪刀布”的胜负约定,抑或是“摸树擒人”的指定范围,都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既定规范。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学习、协商、执行和监督规则,潜移默化地体验到规则对于保障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性。这种在亲身体验中建立的规则意识,远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为深刻,它帮助幼儿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我行动的准则,为其建立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的无痕培养

众多民间传统游戏强调团队协作,为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绝佳情境。在“拔萝卜”“拔河”等集体游戏中,个体力量的局限性与团队协作的巨大能量形成鲜明对比。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游戏目标,需要主动沟通、合理分工、相互配合。胜利的喜悦源于集体共同的努力,这种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而面对失败时共同承担责任、相互鼓励,则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游戏将“我”与“我们”紧密联结,使幼儿在合作与交往的乐趣中,自然习得团结互助的社会品德。

(三)挫折应对与坚韧品质的实践磨砺

竞技性是民间传统游戏的显著特征之一,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斗鸡”“打方包”等对抗性游戏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败和挫折。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缓冲地带”,使其能够在可控的情境中学习面对失利,调节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并鼓起勇气再次尝试的过程,正是对幼儿意志品质的有效磨砺。这种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抗挫能力与坚韧性格,是幼儿未来面对人生挑战时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四)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的深度浸润

民间传统游戏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蕴含着特定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劳动智慧。将这些源于本土、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引入幼儿园,能够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感知、了解并热爱自己生长的环境与文化。当幼儿玩着祖辈们玩过的游戏,听着与游戏相关的方言童谣与民间故事时,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便悄然建立。这种浸润式的文化传递,不仅能够深化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能于其内心深处播下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这亦是德育中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德育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主题式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德育目标的系统渗透

以民间传统游戏为核心,构建跨领域的主题活动网络,是实现德育目标系统性渗透的有效途径。有幼儿园对此进行了深入实践,构建了将传统文化、自然教育和劳动教育三维融合的品德启蒙课程体系。这种模式能够将德育元素系统性地融入各类活动中。

传统文化铸魂课程不仅引入“滚铁环”、“跳皮筋”等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协作中学会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还结合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赏民俗忆传统”主题活动。例如,在端午节组织亲子包粽子、编五彩绳,在重阳节带领幼儿制作手工礼物慰问老人,以此培养尊老美德。

自然劳动润心课程结合本土资源,将德育与自然及劳动教育紧密相连。例如,在“小菜园”中,幼儿亲自参与播种、浇水、采摘的全过程,并记录植物生长日记。这不仅是科学领域的探究,更是在实践中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培养耐心与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德育目标不再是孤立的说教,而是有机地贯穿于幼儿在传统、自然、劳动中的探究、体验与创造活动之中,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的内在统一。

(二)“环境育德”理念下的游戏场景再造

环境是“隐形的老师”,对幼儿的品行发展具有熏陶作用。在“环境育德”理念指导下,幼儿园可以对游戏环境进行目的性再造。

有的幼儿园创设了“传统文化艺术长廊”,内设扎染、剪纸、玉米皮编织等区域。这不只是游戏道具的陈列,而是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

在户外,可以打造包含采摘园、小菜园在内的“自然教育生态圈”。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劳动与探索场景,他们在观察农作物生长、收集自然材料自制玩具的过程中,萌发环保意识,培养耐心与责任感。

还可以构建“大兴公社”等劳动区域,其中设置农场、“农家乐”等场景。幼儿在其中可以通过摊煎饼、包饺子等活动学习生活技能,体会劳动乐趣,并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合作与担当。这种精心设计的环境,能够持续地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和亲社会行为。

(三)家园社协同的德育生态圈构建

德育的实现离不开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协同努力。构建一个立体的德育生态圈,能有效促进民间传统游戏文化内涵的多层次渗透。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亲子传统游戏日”,邀请家长乃至祖辈参与,让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重温童年乐趣,并直观感受游戏对孩子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开设专题“家长课堂”,引导家长认识到游戏背后的教育价值,学习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利用游戏进行机会教育,将游戏从幼儿园延伸至家庭。此外,链接社区资源,邀请民间艺人或长者入园传授游戏技艺,让幼儿在跨代际的互动中学会尊重与传承,形成教育合力。

三、结语

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德育,对幼儿健全人格塑造意义重大。其丰富的德育价值为幼儿的社会性与道德品质发展提供了独特滋养。通过主题式课程融合、游戏场景再造以及家园社协同构建德育生态圈等创新实践路径,能有效将民间传统游戏与德育深度结合。未来,应持续深化对民间传统游戏德育价值的认识,不断优化实践方式,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助力幼儿在品德修养方面茁壮成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罗禹婷 , 钟福花 , 张杰 . 民间传统游戏课程建构与实施评估研究——以辰溪县第三幼儿园为例 [J]. 动漫界 ( 幼教 365),2025(8):76-77

[2] 汤珍梅 . 民间传统游戏的文化内涵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J].求知导刊 ,2025(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