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整合自制教具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徐志昊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463000

注明: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教育资源保障研究一般课题+《自制教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课题立项号:2024JZB225)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自制教具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整合应用的相关问题。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自制教具和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优势与局限,阐述了两者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高中地理;整合应用

引言:

高中地理学科兼具文理特点,内容抽象且知识点繁多,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日益普遍,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同时,自制教具作为传统教学工具,有着独特的价值。将自制教具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整合,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一)图文并茂

高中地理课程大量运用地图、表格、示意图等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结构联系及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图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文理兼备

地理知识点多,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如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等内容;又有文科的形象生动性与灵活性,如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图件的掌握。

(三)抽象思维

地理课程是地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宇宙空间、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

二、自制教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自制教具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触摸,使地理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在地形知识教学中,用橡皮泥等制作的地形教具,能更立体形象地展示山顶、山谷等地形。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参与自制教具的过程,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一些抽象内容,多媒体课件虽能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但学生缺乏实际触摸和操作体验,自制教具可弥补这一缺陷。

三、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和生动的情景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可将图形和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对其进行处理和制作成动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例如利用动态地图与GIS动画制作城市扩张模拟、海岸线变迁(如上海浦东30年变化),又如可用数据可视化动画制作气候带移动动画、人口迁移流量图,再如3D建模与虚拟现实(VR)制作地形演化(如青藏高原隆起模拟)、火山喷发过程。多媒体能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整合自制教具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1:地球运动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制地球仪和太阳模型,让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的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多媒体视频,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如“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从而导入新课。播放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的自转自制教具模型,可以形象的展示出来地球的自传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以及地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等特点。教师结合教具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教师拿出一个自制的地球仪,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半球分界线,即晨昏线,演示地球自转过程中晨昏线的移动方向,解释昼夜形成和昼夜交替的原因,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亲自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呈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四季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制作一个简单的公转轨道模型,将地球仪放置在轨道上,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演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季节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对地球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案例二:地形地貌教学

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如山脉、平原、河流等,让学生对地形地貌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分组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地形地貌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教师再次展示实际地形地貌的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例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制作一个喀斯特地貌形成模型,材料可选用透明塑料盒、石膏粉、水、食用色素、小石子、小塑料管道等。在塑料盒内用石膏粉塑造出不同的地形,如山地、丘陵、平原等基础地形,用小石子模拟岩石,用小塑料管道模拟地下溶洞的通道。通过在石膏模型上滴加不同颜色的水,模拟雨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观察水流在模型中的流动路径和对地形的改变,以及在低洼处形成的类似溶洞的沉积现象。收集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实景图片,如桂林山水的峰林、云南石林的石柱、贵州的溶洞等,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动画中展示雨水如何溶解岩石中的碳酸钙,以及溶解后的物质如何在地下流动、沉积,形成溶洞、石笋、石柱等喀斯特地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方式,自制教具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和更深入的理论解释,两者相辅相成,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地形地貌教学的效果。

结论:

整合自制教具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两者的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把握好教学节奏,加强师生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兴房.自制教具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17):100-102.

[2]刘婷婷,刘恭祥.基于地理自制教具的高中生关联思维能力培养——以“褶皱山的形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2):17-20.

[3]黄其江.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17):19-19.

[4]徐志昊.自制教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4,(2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