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视域下的人文素养课程中体育文化常识的实施策略研究
苏群
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摘 要: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和育人格局下,加强体校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体育文化常识又是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从体育文化常识在人文素养课程中的重要性,体育文化常识的实施策略,实施策略案例分析等几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讨人文素养课程中体育文化常识的实施策略情况,以期提高体育素养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 体育文化常识 实施策略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运动员既是体育事业的“剧作者”,又是社会事业的“剧中人”,是竞技体育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包含知、情、意、行在内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在既有的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又超越以往只强调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单面性,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知识、技能、态度诸内涵充分发展的完全人格。[1]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和育人格局下,加强体校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其中体育文化常识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的发展历程,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还能促进学生对体育精神、社会变迁及人类文明的深刻理解。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素养课程中体育文化常识的实施策略,以期提高体育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体育文化常识在人文素养课程中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学校学训结合,多采取“半训半读”方式,相对于普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有限,课程安排多偏重于基础课和专业课,较少安排人文综合素养等课程。开发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可以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弥补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培育的缺失,提升体校培养目标的层次,完善体校课程设置结构,开掘课程育人潜力。这其中,体育文化常识在人文素养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从三个维度可以看出:
首先,体现在它内容的丰富性:体育文化常识不仅仅包括体育史的内容,还包含奥运常识、奥运赛场礼仪、体校校史等丰富的内容,有助于体校学生夯实其人文综合素养的基础,拓宽人文综合素养的外延。
其次,体现在它的跨学科性:体育文化常识不仅涵盖体育本身的发展历程,还涉及历史、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体育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现象,从而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再次,体现在它的人文关怀方面:体育文化常识注重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讲述体育人物的故事和精彩的赛事案例,学生可以领略到体育精神的力量,能够激励学生传承体育精神,如团结协作、勇敢拼搏、追求卓越等,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体育文化常识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模块设定
为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体育文化常识教学,通过知识测验、访谈及问卷调查等,全面了解体校学生个性特征、思想特点、情感需求、认知结构,探求当代体校生精神世界与人格塑造,在全校范围进行了人文知识摸底测验,对本校不同训练项目的学生人文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的在班学生以及芦城体校、北京市体育职业学院的部分学生共计153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自我认知,以及希望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
在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了解或基本了解人文素养常识的学生占72.6%,认为自己了解或基本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的学生占79.5%,认为自己了解或基本了解我国体育发展历史的学生占67.9%。但是人文知识测验的结果却是与问卷相去甚远的,其中体育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及格率仅为38.6%,这也更加验证了体校生学习体育文化常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依据调查结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围绕“奥林匹克精神”、“中国传统体育”、“现代体育发展”等核心主题,精选从古代奥运到现代奥运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和事件,构建系统性、连贯性的课程内容。并且突出文化特色:注重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多元性。通过校史的学习,感受体育精神的传承。还融入跨学科知识:将体育历史与其他学科如历史、文化、社会学等相融合,如讲述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的渊源时,融入中国古代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内容,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提升课程的综合性和深度。
在教学模块设置上分为以下四大模块:
模块一:体育史:古代体育文明探源
子模块一:史前体育萌芽,探讨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起源与功能。
子模块二:古代奥运会起源,着重介绍古希腊古代文明中的代表性体育项目、赛事规则及其社会意义。
实践活动:模拟古代奥运会,体验古代体育项目的乐趣与挑战。
模块二:现代奥运会的兴起与发展
子模块一:介绍现代体育项目的初步形成,并介绍现代奥运会的项目规则,让学生积极参与,介绍自己所训练的项目的情况。
子模块二:通过梳理历次奥运会的开幕式,来展现现代奥运会的兴起和发展。
案例分析:观看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模块三:我国与现代体育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子模块一:我国积极参与现代奥运会,感受我国从“零”的突破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飞速发展。
子模块二:了解我国参与现代奥运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在现代奥运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子模块三:体育的多元化表现,包括女子体育的崛起、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形式的兴起。
子模块四:赛场礼仪内容及意义:从运动员角度出发,包括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比赛规则等等。通过学习赛场礼仪,提高运动员素质,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今年巴黎奥运会对女性杰出贡献的展示和肯定,探讨全球化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以及体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性别平等方面的作用。
模块四:校史内容
子模块一:介绍我校自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各个训练项目所取得的成就等等。
子模块二:通过梳理我校培养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事迹,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励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训练中去,感受竞技体育的精神和力量。
2、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情景教学:通过模拟历史事件、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育历史。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就体育历史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体验:通过模拟古代运动会、参与现代体育比赛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自主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完善
多元化评价: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评价。
反馈与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针对性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四、实施策略案例分析
以“奥运会项目规则”一课为例,这节课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探究+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瞬间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模拟奥运会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赛事的紧张与激烈;通过视频片段展示规则在实际比赛中的应用。同时,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项目分成小组,讨论不同运动项目规则的异同点,并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设计小型模拟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规则的运用,并引导学生思考规则背后所体现的体育精神和道德价值。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登录奥运会官方视频资料库,更系统地了解规则在比赛如何进行应用。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奥运会项目规则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在实际观赛或参与活动中正确运用这些规则。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探究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他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五、结论与展望
人文素养课程中的体育文化常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等实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文化常识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未来,应继续加强体育文化常识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研究,推动体育文化常识相关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对体育文化常识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为培养更多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帆.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233页.
[2] 贺敬飞. 为心灵点灯 ——体校生人文素质教育困境与出路的叙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