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作者

杨露

巫山县骡坪小学北山教学点

摘要:本文从新课改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革新与应用问题。通过探究创新路径、构建实践体系、优化应用策略三个维度,全面阐述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变革。问题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融合等创新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过程体验实践体系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多元评价机制、差异化教学策略、课堂互动优化等应用策略则能提升教学效能。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探究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转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倡导问题情境创设,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获取数学概念。比如通过超市购物、旅游规划等生活场景引入加减乘除运算、比例计算等知识点,使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其次,教学形式的设计应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推行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师生关系由传授接受转变为引导合作,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比如设计数学实验室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记录、分析数据,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数学交流能力。再次,学习评价机制需改革单一考试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操作等多角度评估学生数学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发展进步。

信息技术融合也是创新路径关键一环,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教学软件、智能学习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构建虚实结合学习空间。比如应用几何画板软件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使用数学游戏培养计算能力,通过微课视频巩固重难点知识。最后,数学思维培养成为创新路径核心追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核心素养,使学生不仅会解题,更会思考问题。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多解法探究,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二、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体系

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实践体系需建立完整框架,包括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习过程体验重视等核心要素。学生主体地位确立是实践体系根本特征,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动力;课堂组织形式需灵活多样,提供充足探索空间与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数学认知;数学思维方法培养成为实践体系重要内容,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数学思维方法;学习过程体验重视是实践体系显著特点,突出强调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而非仅关注结果;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也是实践体系关键环节,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拓展学习渠道与方式。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构建实践体系时可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策略。课前教师准备各种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如相框、便利贴、课本、正方体积木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感知两种图形特征;课堂开始通过提问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引入主题,激发探究兴趣;随后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实测不同长方形边长,记录数据并讨论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规律;再通过折叠活动,验证长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特性;特别设计角色扮演环节,让部分学生扮演长方形家族成员介绍自身特点,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记者提问,生成活跃互动;对于正方形概念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异同,自主归纳正方形既是特殊长方形也是特殊菱形特性;课堂后半段设计图形变变变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拼搭不同长方形,探索周长面积变化规律;最后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标注长方形与正方形区实现知识迁移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新课改核心理念。

三、优化新课改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课堂结构优化是应用策略首要任务,构建导学-探究-练习-反思四段式课堂模式,每个环节分配合理时间突出重点难点,导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探究环节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多元思考,练习环节设计分层任务,满足不同需求,反思环节组织交流分享,促进知识内化;教学资源配置是应用策略关键环节,根据教学目标精选适合资源,包括实物模型、图片视频、数学游戏等,建立资源库;学习评价改革是应用策略重要内容,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机制,关注学习全过程,设计多元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表、学习档案袋、数学日记等,全面了解学习状况;差异化教学实施也是应用策略核心要素,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风格学生,设计基础性任务与拓展性任务,实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教学理念,基础性任务确保掌握核心内容,拓展性任务满足优秀学生发展需求。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应用策略优化可具体体现为情境模拟与分层教学结合模式。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一段运动会短片,让学生关注计时器变化,引出为何需要更精确计时单位问题,激发学习动机;随后通过趣味故事讲述古人如何计时,引入时分秒概念,建立时间单位认知框架;探究环节采用数字化实验室形式,学生分组完成不同计时任务,如测量跑步时间、心跳间隔、眨眼速度等,亲身体验秒分时关系。为适应不同学习水平设计三级递进任务卡:基础卡包含时间单位简单换算,进阶卡涉及复杂时间计算,挑战卡则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如公交车时刻表应用;教学中巧妙融入时间管家游戏,学生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培养时间观念;通过时光隧道活动让学生估算各种事件耗时,纠正感知偏差;评价环节采用时间日志方式,学生记录一天时间分配并进行反思,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习惯培养融合;课堂尾声设计时间魔术师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创造与时间单位相关小魔术或谜语,分享交流学习成果,整堂课充分体现了资源整合、差异教学、互动优化等新课改应用策略精髓。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通过创新教学路径、构建实践体系、优化应用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多元评价机制等创新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动力;构建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数学思维培养实践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而差异化教学策略、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等应用策略则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未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融合,深化跨学科教学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纪平.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分析[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

[2] 温茜.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4:1-2.

[3] 彭一中. 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新课程·上旬,2015(1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