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张成茜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策略,从课堂教学渗透现状、教材内容融入方法及实践活动创新传承三方面展开论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虽有所体现,但仍存在融合不够深入、方式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通过优化教材内容、设计多元互动课堂、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构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教育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融合
一、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教师普遍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积极在课堂中引入相关内容,但实际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讲解灌输方式,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引入古诗文、成语故事等传统元素,但往往停留于表面理解缺乏深层文化内涵挖掘;教学过程中古今联系不够紧密,难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评价体系也主要关注知识点掌握情况,忽视文化认同感培养。部分学校已开始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体验式学习等,通过生动形象方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让抽象文化概念具象化呈现。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鼓励其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精髓。然而整体而言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城乡差距明显,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机制也需完善,建立更科学全面评价标准,引导教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时长限制也成为制约因素,语文课程需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传统文化内容往往被压缩。
二、教材内容上,传统元素的有效融入
现行教材中已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但整体规划仍有提升空间。教材编排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合理安排传统文化内容。低年级侧重通俗易懂童谣、谚语、寓言等形式;中年级增加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事迹;高年级引入代表性经典篇章。教材内容选取应注重典型性与时代性结合,既包含传统文化精华又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配套练习应超越简单知识考查,融入文化体验与思考,引导学生内化文化精髓。教材插图应尊重历史文化背景,体现民族审美特色。注释说明部分加强文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拓展阅读资源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同时教材应注重多元文化视角,引导学生形成开放包容态度。媒介形式能结合数字资源,如配套音视频材料、互动学习平台等丰富学习体验。教材使用指南为教师提供传统文化教学建议,帮助把握文化内涵灵活开展教学。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一课是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典范,该课文描绘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与地理知识。教师能从多角度挖掘其中传统元素:引导学生了解钱塘江潮汐现象背后历史文化,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留下诗词佳作;借助课文引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钱塘江大潮观测与预报体现古人智慧;分析文中描写手法,感受传统山水审美观念。教学过程采用情境创设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场面,配以古典音乐烘托氛围;组织朗读比赛感受语言节奏之美;设计古今观潮文化对比探究活动,让学生搜集古今关于钱塘江观潮记录,体会文化传承与发展。课后引导学生阅读更多与钱塘江相关诗词、游记;开展家乡水文化调查;尝试创作观潮主题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通过《观潮》教学,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知识,更深入体会中华民族亲水文化、自然观察传统以及文学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培养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中,文化精髓的创新传承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经典诵读会、传统节日体验、国学小达人等创设浸润式文化环境。这类活动突破课堂局限,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传统元素,如布置民族特色墙报、展板,设立传统文化阅读角,营造文化氛围。家校合作机制构建重要,鼓励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传统文化实践,如家庭阅读经典、学习礼仪、体验手工艺等形成教育合力。社会资源引入丰富学习内容,组织参观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技术开展创新实践,指导学生制作传统文化微视频、动画、海报等,培养创新思维同时传承传统精髓。跨学科融合活动设计值得关注,如结合美术课学习传统绘画,结合音乐课学习民族乐器,实现知识融会贯通。小小非遗传承人计划有助发掘学生特长,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项目传承者。传统文化社团为热爱传统文化学生提供指导平台,校际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校间经验分享与互鉴。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麻雀》一课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提供绝佳素材,该课文通过描述麻雀生活习性,展现传统自然观察精神与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围绕此课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能从多维度展开:组织观鸟笔记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记录校园或社区鸟类,延续古代格物致知传统;开展鸟类文化溯源主题探究,学生分组查阅古代关于鸟类文学作品、绘画作品、谚语俗语等资料,了解鸟类在中华文化中象征作用;举办鸟类保护与传统生态智慧讲座,邀请专家讲解传统生态伦理观念,如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制作传统风格鸟类剪纸、国画;设计麻雀与人类关系变迁情景剧;开展鸟语花香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用古诗词形式表达现代环保理念。跨学科融合方面能与科学课结合,探究古代鸟类分类方法与现代科学异同;与音乐课结合,学习传统模仿鸟叫乐曲;与美术课结合,临摹传统花鸟画技法。通过《麻雀》教学引发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理解又体验传统文化观察自然、表达自然、敬畏自然精神,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结论: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当前虽存在融合深度不够、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但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教材内容优化、多元实践活动开展等积极尝试已显现成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标准,培养专业师资队伍,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整合各方资源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只有建立系统化、常态化融合机制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与文化自信青少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连娜.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N].科学导报,2025-01-06(B03).
[2]郑新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4,(08):85-87.
[3]王桂莲.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J].读写算,2024,(1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