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魏一扬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25

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强化思想引领的关键路径。思政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与党建工作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才能有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围绕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这一主题,从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三个维度展开探讨,以期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构建“党建 + 思政”顶层协同机制

高校在制度体系上要把党章和党内法规作为根本遵循,持续优化党建工作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学校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高校建立党委定期专题研究思政工作制度,制定专门的思政工作发展规划,同时把思政工作成效作为二级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从制度层面确保思政工作的优先地位。在运行机制上,高校必须形成清晰的责任链条,避免出现“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高校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但仅仅依靠书记、校长带头还不够,班子成员也要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分管教学的要把课程思政抓起来,分管学生工作的要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分管教师工作的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还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常态化的师生联系机制,通过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既注重思想引领,又切实解决师生实际困难,实现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除了这些,资源保障也是基础支撑。高校应当设立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按照师生比配齐建强专职思政队伍,建设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和思政实践基地。同时创新激励机制,把思政成果纳入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体系,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给予专项奖励。在考核评价方面,要建立包含理论学习、价值引领、阵地管理等维度的量化考核体系,实行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双述职、双考核”制度。

二、依托基层党组织,打造“网格化”思政育人阵地

新时代高校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作用,构建出一个覆盖师生日常的网格化育人体系。基层党组织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管理机构”,而要成为活跃在教室、实验室、宿舍里的服务先锋队。具体来说,党支部要把工作做实做细,既当师生的“贴心人”又当“引路人”——既要定期走访教研室了解教师科研教学中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教师发展服务站、协调跨学科资源等方式为教学科研清障搭台;又要深入学生社区,通过设立党员宿舍责任区、开展“师生下午茶”等活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把解决网络信号差、食堂菜品单一这类生活小事,和疏导学业压力、职业迷茫这些成长烦恼结合起来,让师生真切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除了这些,基层党组织也要成为育人阵地的“质量监督员”。在教师职称评审、人才引进时,党支部要建立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的双重评估机制,通过查阅课程思政案例、访谈学生代表等方式给出实质性意见;在学生评优入党环节,不能只看成绩单上的数字,要结合志愿服务记录、突发事件表现等建立“品德档案”,把“三好学生”“优秀党员”的评选过程变成生动的思政课堂。高校可以借鉴“党建 + 项目”的模式,让党支部牵头组建课程思政研发小组,把党史中的“红船精神”融入船舶专业课堂,用脱贫攻坚案例讲活经济学原理;在学生社团中配备党建指导员,把红色话剧排练、乡村振兴调研变成潜移默化的思政实践。这种网格化布局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党建的时空界限,让组织生活与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自然嵌合,最终实现“解决问题在网格、思想引领在网格、成长成才在网格”的深度融合效果。

三、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沉浸式”思政教育载体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奋斗历程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它能为思政教育提供生动素材,也能让党建活动更有感染力。

高校要挖掘地域红色资源,搭建实践教育平台。高校可以梳理本地的革命遗址、纪念馆、英烈事迹等红色资源,然后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党建与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像组织师生参观战役纪念馆、走访红色旧址,让师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革命精神,把红色故事转化为党建和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高校可以设计 “红色 + ”主题活动,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要把红色教育融入党日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比如开展红色剧本杀、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故事宣讲比赛这些活动,让师生在参与中加深对党的历史和精神的理解,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红色课题研究,把红色基因传承与专业学习、党建任务相融合。

最后,高校要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教育吸引力。比如高校可以利用VR、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制作红色资源线上课程、虚拟展馆,让师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邀请老党员、革命后代进校园分享经历,通过面对面交流增强感染力,使红色资源真正走进师生心里,让党建活动和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结语

通过构建“党建 + 思政”的协同机制,打造网格化育人阵地,创新沉浸式教育载体,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推动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这种融合模式既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探索,不断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使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更加深入、更具特色、更富成效,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文晓庆 . 新时代下“ 党建 + ”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N]. 新乡日报 ,2025-03-31(003).

[2] 焦洪义 , 罗晓丽 .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探析 [J].文教资料 ,2025,(0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