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
庄丽
涿州市西辛庄中心学校 072750
摘要:本文聚焦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通过分析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现状及问题,剖析其根源,提出创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评价机制两大培育路径。信息科技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脱节等问题制约核心素养培育。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采取情境化教学策略、项目式学习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等创新教学手段;同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环境,形成核心素养培育长效机制。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与新课程标准实施,小学信息科技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核心素养培育实效性。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及问题成因,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旨在构建完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提升小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
一、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育现状,问题表现与成因分析
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城乡差距明显,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必要硬件设施与网络环境,教学条件差,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即使部分地区配备设备,使用率不高,维护不及时,设备老化问题严重。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性不足,部分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缺失,教学能力与理念陈旧,无法适应新课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成长渠道狭窄,难以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科技与教学方法。而且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重操作轻思维现象,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难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评价体系不健全,过分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教师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参与;评价内容片面,侧重知识技能考核,忽视核心素养评估。
究其根源,一方面源于教育理念滞后,部分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对信息科技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将信息科技课程视为副科,课时安排少,教学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项经费保障与有效监督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教师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专业素养提升动力不足。这些问题综合影响,导致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信息科技素养培育实效性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其一推行情境化教学策略,将信息科技知识融入真实生活情境,设计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场景,增强学习兴趣与参与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信息意识与计算思维;利用故事化教学,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故事,降低学习难度,增强理解记忆。其二实施项目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小型信息科技项目设计与实施,如制作电子贺卡、简易动画、小游戏编程等,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习必要知识技能;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设置递进式难度项目,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信息科技主题活动日、创客比赛、编程挑战赛等,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与其他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如利用信息科技解决数学问题、制作语文电子绘本、搜集整理社会调查数据等,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而且重视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开发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微课、动画、游戏等多媒体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与信息安全教育,引导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培养健康用网习惯;通过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重要性,掌握基本防护知识与技能;引导理性看待网络信息,提高辨别能力,预防网络沉迷行为。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评价机制,构建核心素养培育长效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评价机制,是保障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育持续发展关键。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结果评价模式,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注重过程评价,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表现评定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与表现;引入增值性评价理念,关注学生进步与成长。还要拓展评价主体,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多方参与;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轨迹与成果;组织作品展示与交流活动,提供展示平台与反馈机会。同时完善评价内容,突出核心素养评价,关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感等素养表现。设计科学评价标准与工具,制定素养等级描述,确保评价客观公正;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评价过程信息化,提高效率与精准度。
与此同时,加强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建设,组建信息科技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开展定期培训与研修活动,提升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说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学反思与改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探究,形成教学特色与风格。还要优化资源配置环境,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确保每所学校配备基本教学设备与网络环境;建立设备维护更新机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整合社会资源,争取企业支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内资源均衡配置;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形成评价促进教学、教学促进发展良性循环,构建核心素养培育长效机制,确保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结论:本文深入剖析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育现状与问题,提出创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评价机制两大策略。通过分析表明,小学信息科技教育面临资源不均、师资不足、教学脱节、评价片面等问题,制约核心素养培育。针对这些问题,应实施情境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创新教学方法;同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环境。这些策略实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能力与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形成培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柏燕婷,宋慧军.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J]. 新课程·上旬,2019(12):67.
[2] 胡永义.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探究[J]. 新课程·上旬,2019(6):136.
[3] 李雪梅.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策略研究[J]. 情感读本,2025(5):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