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策略

作者

江丽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阳光小学 4420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从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流程优化与学习评价创新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数学知识点系统整合,建立螺旋上升结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运用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融合,实现教学全过程动态监测。此类教学策略有助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模块教学;整体设计;学习评价

引言: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重任。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割裂知识点联系,未能形成系统化认知结构且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模块教学作为新型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点间内在联系,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将相关联数学概念组织成有机整体。本文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三个关键策略,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构建数学模块核心内容体系的实践策略

教师在构建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点间内在联系,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形成网状结构而非线性安排;创设生活情境引入通过问题驱动学习,建立实际问题与抽象概念间联系;采用螺旋式上升结构,依照认知规律,由简入繁,由具体到抽象,确保知识点间有机衔接。强化学科融合视角,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知识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结合,拓展应用场景;开展主题式学习,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避免碎片化学习。建立知识前后贯通机制,明确各年级学习重点与难点,保证知识渐进式发展,设计模块学习导航图为学生提供清晰学习路径与思维框架。注重数学思想渗透,在具体内容教学中融入数形结合、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围绕数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等方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单元为例,教师可构建立体几何认知模块。此单元作为空间与图形领域重要组成部分,与低年级平面图形认识和高年级几何体积计算紧密相连。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发现几何体,如教室中柜子形似长方体,足球近似球体,建立现实物体与几何概念联系。接着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立方体、长方体、圆柱等模型,探索并记录从前、侧、上方观察到图形特征。随后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图还原几何体,感悟平面与立体转化关系。然后设计搭建活动,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搭建简单几何体并从不同视角绘制搭建图形。最后组织学生通过几何体拼接创作艺术作品,如用纸盒制作小汽车模型,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创造力。

二、优化数学模块教学流程设计的关键策略

优化教学流程应该遵循问题导向原则,每个模块以核心问题开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完整问题解决链条培养思维能力;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设计具有挑战性且有梯度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实施分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设计基础、提高、拓展三级任务体系,满足差异化需求。构建导入引思—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系统梳理—应用巩固—反思提升六环节教学模式,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且相互促进,强化自主学习机会预设思考点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异质分组方式促进思维碰撞与互助共进,增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解题策略与方法迁移,培养认知能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借助数学软件、微课视频等资源创设直观学习环境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引导者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建立有效课堂对话机制通过提问、倾听、回应循环,深化数学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精细化教学流程。首先进行问题情境导入,如超市购物找零场景,引出小数计算需求,激发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原理,通过操作小数计数器或数位表,发现对齐小数点关键步骤,理解计算本质。接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分析各类典型题目如整数与小数加减、同位数小数加减、异位数小数加减等,交流解题思路,发现计算规律。随后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从对齐小数点—按位相加减—确定小数点位置三步骤进行系统梳理;然后设计层级递进练习,基础层要求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层涉及多位数小数计算与估算,拓展层包含应用题解决与数学建模。最后设置学习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比较小数与整数计算异同,建立知识联系,形成完整认知结构。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深化数学模块学习评价转变的创新策略

创新评价策略首先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纸笔测验模式,综合运用观察法、作品法、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数学能力。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全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记录学生思维发展轨迹。比如通过数学日记、学习档案袋等方式,累积学习证据,形成成长记录。引入自评互评机制,指导学生设定合理学习目标,定期反思学习效果,培养自我监控能力;同时通过小组互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还应该建立即时反馈系统,利用电子作业平台或课堂小测验,及时发现学习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最后,构建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改进教学依据,形成评价—反馈—调整—再评价循环模式。在评价标准制定上,既要考虑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多维指标,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评价方式应趣味化、游戏化如数学闯关、思维挑战等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增强参与积极性。通过科学评价引导教与学双向改进,实现评价的育人功能。

结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策略通过系统构建核心内容体系、科学优化教学流程设计、深入创新学习评价方式三方面协同作用,形成完整教学体系。此类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碎片化教学弊端,建立知识间内在联系,有助学生形成系统化数学认知结构。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模块间衔接策略,加强学段贯通设计并结合信息技术进步,开发更具针对性教学资源,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敏.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 情感读本,2022(17):116-118.

[2] 孙俊.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研究[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

[3] 宋庆华.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探究[C]//第二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