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沟道治理中的柔性防护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赵志军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人民政府
引言:山洪灾害是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类型,对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传统刚性防护工程因造价高昂且适应性较差,逐渐被柔性防护结构所替代,柔性防护结构凭借良好变形适应能力和能量吸收特性,在山洪沟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柔性防护结构面对复杂山洪冲击时动力响应特性探究仍显不足,通过系统分析柔性防护结构力学特性,模拟山洪冲击下动力响应过程,评估系统稳定性,提出科学合理防护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一、柔性防护结构力学特性分析和参数识别
钢丝绳网由高强度钢丝编织而成,呈现出良好柔韧性及拉伸性能,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较大变形而不破坏,环形网由钢环相互连接构成,具备优异抗冲击能力,能够有效分散局部冲击力。柔性阻碍体主要起支撑作用,为整个系统提供必要刚度,连接器件则保证各部分协同工作,成整体防护效果,柔性防护结构材料选择上以高强度、耐腐蚀、抗疲劳性能优良材料为主,确保结构长期使用性能。力学特性方面柔性防护结构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力学行为,随着外力增大结构刚度也随之变化,呈现显著几何非线性特征,这种非线性特性使得结构能够适应不同强度冲击,表现出独特应变硬化现象,通过静力加载试验可获取柔性防护结构基本力学参数,包括拉伸强度、屈服应力、弹性模量等。
动态加载试验则能够反映结构动力学特性,包括阻尼比、频率响应函数等,参数识别上采用混合识别方法,结合理论模型和试验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或贝叶斯估计等数学方法确定关键参数。柔性防护结构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材料性能、编织方式等,构建多变量参数敏感性分析模型有助于确定主控参数,通过现场监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式建立柔性防护结构力学模型,为后续动力响应分析奠定基础。柔性防护结构应变硬化现象使其在承受山洪冲击时能够逐步增加抵抗能力,表现出良好适应性,柔性防护结构锚固点设计对整体性能影响最为明显,合理锚固布置能够显著提高结构承载能力,材料方面超高强度钢丝绳表现出优于普通钢丝绳性能,尤其在长期使用情况下抗疲劳性能差异更为明显。
二、山洪冲击下结构动力响应模拟和特征提取
针对山洪冲击特性建立了包含水流、泥沙等多相流体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模拟山洪冲击过程,水流模型采用三维非定常流动方程,考虑自由水面变化,泥沙模型则基于二相流理论模拟泥沙运移,漂浮物通过离散单元法模拟,基于上述模型可以计算出山洪对柔性防护结构冲击力时间历程,包括冲击力大小、作用点分布等关键参数。结构动力响应分析采用有限元 - 离散元耦合方法,将柔性防护结构离散为杆单元、壳单元等,考虑大变形几何非线性效应,针对结构变形过程中接触问题引入罚函数法处理接触约束,时域上采用显式积分算法求解结构动力响应,捕捉冲击过程中瞬态动力效应。
频域分析方面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结构振动主频,分析不同频率成分能量分布,柔性防护结构在山洪冲击下主要表现出三类典型动力响应特征:初始冲击响应、持续流动响应和残余变形响应,初始冲击响应阶段结构因突发冲击力作用产生剧烈振动,能量快速传递,持续流动响应阶段结构在稳定流动作用下产生稳态变形,振动幅度逐渐减小,残余变形响应阶段山洪冲击结束后结构进入自由振动状态,并留下永久变形。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分析发现,柔性防护结构在山洪冲击下能量耗散机制主要包括结构变形能量耗散、接触摩擦能量耗散、材料阻尼能量耗散三种形式,其中结构变形能量耗散占主导地位。特征提取方面通过小波变换技术对结构响应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提取关键时刻响应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降低响应数据维度,提取主要响应模式,通过统计学习方法建立响应预测模型,实现快速响应估计。
三、防护系统稳定性评估和优化设计方法
承载能力标准要求结构能够承受设计山洪冲击而不发生整体失效,变形控制标准要求结构最大变形量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耐久性标准则关注长期使用过程中性能退化程度。基于上述标准建立多层次评估模型,从构件层面、结构层面、系统层面分别进行稳定性评估,构件层面主要检验各构件强度、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结构层面则关注整体力学性能系统层面则综合考虑结构和环境相互作用。稳定性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包括材料性能离散性、山洪参数随机性等,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生成大量随机样本,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给出系统可靠度指标。
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柔性防护系统失效模式主要包括锚固点拔出、网片断裂、连接件损坏三种形式,其中锚固点拔出为最常见失效模式,基于稳定性评估结果提出防护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关键设计参数,针对不同参数采取相应优化策略。材料优化方面选择高强度、耐腐蚀、抗疲劳性能优良材料,结构优化方面通过改进网目形状、优化连接方式提高整体性能,锚固优化方面合理布置锚固点位置,提高锚固强度,通过增加辅助构件如减震装置、导流装置等进一步提升系统整体性能,优化设计过程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并考虑结构性能、工程造价等因素寻求综合最优解。实际工程应用表明优化后柔性防护系统承载能力提升明显,并保持较好经济性,长期监测数据显示优化设计柔性防护系统在多次山洪冲击后仍保持良好工作状态,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法有效性。为指导工程实践建立设计流程规范,包括荷载确定、参数选择等环节形成完整设计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山洪特点提出分区设计策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防护措施。
结论:通过对山洪沟道治理中柔性防护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系统探究发现:柔性防护结构表现出明显非线性力学特性,随外力增大逐渐表现出应变硬化现象,山洪冲击下结构动力响应过程可分为初始冲击响应、持续流动响应和残余变形响应三个阶段,能量耗散机制以结构变形能量耗散为主,锚固点设计对系统稳定性影响最为明显,优化锚固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性能,基于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能够兼顾结构性能和经济性要求。
参考文献
[1] 曹国珍 , 孙剑 . 堤岸防护工程在山洪沟道治理中的应用 [J]. 水利规划与设计 , 2015(9):3.
[2] 朱秉江 . 排洪渠在山洪沟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9):3.
[3] 杨罗忠 . 浅议排洪渠在山洪沟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