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晓辰 杨敏

370305198202035614 370305198707025040

摘要 绿色建筑施工因技术应用零散(覆盖率<60%)、管理协同弱(互通率<40%)、效益转化低(回收期超 10 年),传统模式存在施工能耗超国标 15%、建筑垃圾回收率<50%、绿色效益仅达设计值 60% 等问题,制约建筑低碳发展。本文构建 “技术集成 - 管理协同 - 效益优化” 全流程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绿色技术覆盖率≥95%、信息互通率≥95%、投资回收期≤5 年,为绿色建筑施工提质增效(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协同;效益优化;低碳施工

一、引言

绿色建筑施工(含低碳技术应用、资源循环、环境管控)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占建筑总碳排放 30% 以上),需兼顾技术适配(绿色技术覆盖率≥80%)、管理高效(信息互通率≥85%)与经济效益(回收期≤8 年)。传统施工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技术碎片化,仅采用透水铺装、节能照明等单一技术(覆盖率<60%),未形成 “节能 - 节材 - 环保” 协同体系;二是管理粗放,质量、安全、环保数据割裂(互通率<40%),依赖人工巡检管控能耗(误差超 15%);三是效益失衡,绿色技术投资超预算 30%,回收期超 10 年,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全周期、高效益” 要求不符。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建筑碳减排需年降 4%)、绿色建筑强制推广(新建建筑绿色达标率年增 25%),对施工技术与管理的 “集成化(覆盖率≥95%)、协同化(互通率≥95%)、高效化(回收期≤5 年)”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相关策略,对降低施工碳排放(减少 80% 超额排放)、推动建筑行业转型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技术应用短板,低碳技术(光伏临时供电、模块化施工)覆盖率<60%,节能设备(LED 照明、变频塔吊)使用率<50%;资源循环技术不足(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利用率<3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40%;二是管理协同薄弱,施工各环节数据不互通(如能耗数据未同步环保管理),绿色施工专项方案执行率<70%;人员培训不足(绿色技术操作熟练度<40%);三是效益转化低,绿色技术投资超预算 30%,建筑垃圾处理、节能设备运维成本超设计值 20%,投资回收期超 10 年;四是环境管控不足,施工扬尘(PM10 超 150μg/m³)、噪声(昼间超 70dB)超标率超 40%,生态保护措施缺失。

2.2 核心研究目标

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技术集成,绿色技术覆盖率≥95%、节能设备使用率 100%,建筑垃圾回收率≥9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80%;二是管理协同,信息互通率≥95%、专项方案执行率≥98%,人员操作熟练度≥95%;三是效益优化,投资超预算≤5%、运维成本≤设计值 90%,投资回收期≤5 年;四是环境达标,扬尘 / 噪声超标率≤3%,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率 100%,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绿色建筑施工核心技术集成策略

3.1 低碳施工技术整合:降低碳排放

突破技术零散:一是能源优化技术,施工现场采用 “光伏 + 储能” 临时供电(覆盖率 100%,满足 30% 用电需求),大型设备(塔吊、混凝土泵)采用变频技术(能耗降 25%);冬季施工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替代燃煤锅炉,碳排放降 90%);二是资源循环技术,建筑垃圾采用 “破碎 - 筛分 - 再生” 一体化处理(回收率≥90%,再生骨料用于路基、砌筑砂浆,占比≥70%);施工用水经沉淀 - 过滤 - 消毒处理(重复利用率≥80%,用于降尘、养护);三是模块化施工技术,预制构件(墙板、楼梯)工厂化生产(占比≥60%),现场装配(减少湿作业,施工周期缩 30%),材料损耗率从 10% 降至≤3%。

3.2 环境友好技术应用:减少污染

解决管控不足:一是扬尘控制,施工现场设置雾炮机(每 50m 1 台)、围挡喷淋(覆盖率 100%),PM10 浓度≤100μg/m³;运输车辆采用密闭罐车(防遗撒)、出入口设洗车台(污泥回收率 100%);二是噪声管控,高噪声设备(破碎机、振捣棒)加装隔音罩(噪声降 20dB),昼间噪声≤65dB、夜间≤55dB;三是生态保护,施工区域周边设绿化缓冲带(宽度≥10m),土方作业后及时覆盖防尘网(覆盖率 100%),避免土壤侵蚀。

四、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优化与效益保障

4.1 协同化管理优化:提升管控效能

突破管理粗放:一是数据协同平台,构建 “技术 - 质量 - 安全 - 环保” 一体化平台(信息互通率≥95%),能耗、建筑垃圾、扬尘数据实时上传(更新周期≤1 小时),AI 算法分析超耗、超标原因(如设备空载运行、扬尘管控缺失);二是方案动态执行,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分解为分部分项任务(如 “每日建筑垃圾分类回收”“每小时扬尘监测”),专人验收(执行率≥98%);三是人员管理,开展 “绿色技术 + 操作规范” 培训(实操占比≥60%),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熟练度从 40% 升至≥95%);四是过程监测,采用无人机巡检(检查扬尘、噪声措施落实,效率提升 80%)、BIM 模型关联绿色指标(如标注预制构件安装位置,避免偏差)。

4.2 效益平衡策略:降低成本

解决效益失衡:一是成本优化,优先选用本地绿色材料(运输成本降 30%)、租赁节能设备(比采购成本降 40%);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减少外购骨料,成本降 25%);二是政策利用,申请绿色建筑施工专项补贴(占投资 15%-25%)、享受税收优惠(如环保设备投资抵税)。

五、结论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需通过技术集成、协同管理、效益平衡,解决传统模式零散、粗放、失衡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气候(高温、严寒)绿色技术适配、低成本预制构件生产(成本降 30%)、施工碳排放精准计量(误差≤2%)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绿色施工与数字孪生(构建施工虚拟场景,模拟技术效果)、AI(智能优化资源配置,准确率≥95%)融合,开发 “技术选型 - 管理执行 - 效益核算”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碳减排激励(如施工碳积分交易),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韩式水.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研究[J]. 砖瓦世界,2024(11):208-210. DOI:10.3969/j.issn.1002-9885.2024.11.070.

[2] 孙海平.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研究[J]. 陶瓷,2023(9):211-212,227. DOI:10.3969/j.issn.1002-2872.2023.09.066.

[3] 孙振,袁祎.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J]. 砖瓦世界,2023(7):85-87. DOI:10.3969/j.issn.1002-9885.2023.0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