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

作者

唐昌明

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摘要:本文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问题,分析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困境,提出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培养体系方案,并探索整合多元资源优化培养路径策略。通过科学历史人物事迹引导、实践体验活动开展、校内外资源整合利用等途径,能有效促进小学生爱国情怀与科学思维共同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提升综合素养,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爱国精神;科学精神

引言: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与爱国情操双重任务。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科学课程蕴含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科学精神培养要素。如何有效结合两种精神培养,成为当前教师面临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分析现状困境,探索创新方法,提出整合资源路径,为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接班人。

一、审视现状,把握科学教学中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的困境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仍存诸多问题。其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精准,部分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精神培养,将爱国教育与科学教学割裂开来,未能深入挖掘两者内在联系,致使课程育人功能弱化。其二教学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性,课本中涉及国家科技成就案例较少,古代科技发明与现代科学家事迹融入不足,学生难以通过学习内容建立爱国自豪感与科学探究兴趣,教材资源未充分利用。

其三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仍以讲授为主导模式,实践环节较少且形式化,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体验式学习缺失,导致科学精神培养沦为口号。另外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考核重视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估,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效果难以量化考察。最终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不足,缺乏整体合力,未形成全方位育人环境,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创新方法,构建科学教学中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的体系

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欲望,通过亲身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情境教学法创设爱国主义与科学精神融合场景,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建立情感共鸣。任务驱动教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挑战性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解决方案。跨学科整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将科学知识与历史文化、语文表达等融为一体,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项目学习法围绕主题开展长期探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能力。游戏化教学借助趣味性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反思性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精神。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述科学家故事,树立榜样力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体验重大科技成就。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制指南针》教学中充分融入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课前教师引入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故事,激发民族自豪感。课堂上设计小小发明家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指南针制作。先提出问题:磁铁为何能指南北方向?如何利用此特性制作简易指南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指南针工作原理,随后动手实践。教师准备回形针、磁铁、水盆等材料,学生按步骤操作:用磁铁多次单向摩擦回形针使其磁化,将磁化回形针放入水中观察指向。实验中学生会遇到回形针不能浮于水面等问题,教师引导思考解决方法:将回形针放置泡沫或树叶上再入水。通过反复尝试调整,最终制作成功。课后组织指南针应用探究,学生查找现代导航技术发展历程,对比古今差异,体会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影响,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热情与报效祖国决心,实现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双重培养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资源,优化科学教学中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

校内资源整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打造主题科学实验室、爱国主义教育角、科技创新工作坊等特色场所,营造浓厚氛围。科学课程资源整合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梳理蕴含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元素,形成系统化教学素材库。人力资源整合包括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培养方案,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校外资源整合应与科技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拓展实践基地。家庭资源整合需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引导家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社区资源整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科普宣传、环保调查等志愿服务,将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媒体资源整合应精选优质科普读物、纪录片、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材料。整合校际资源,共建科学教育共同体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开展科技节、创新大赛等活动汇聚育人合力。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拧螺丝》教学中,资源整合应用十分典型。课前教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收集古代关于螺纹结构应用史料,展示祖先智慧,激发学生爱国自豪感。课中整合实物资源,准备各类螺丝、螺母、螺丝刀等工具,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规格螺丝结构特点。设计小小工程师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尝试拧紧与拆卸螺丝,体验科学原理应用。针对学生可能遇到螺丝型号不匹配问题,引导思考:为何同样是十字螺丝刀却无法拧动某些螺丝?通过实践探索发现螺丝与螺丝刀规格匹配关系。整合人力资源,邀请学校维修工作人员讲解各类工具使用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课后整合社区资源,组织身边螺丝寻宝记活动,学生走进社区记录日常生活中螺丝应用场景,制作手抄报。整合家庭资源,布置亲子任务:协助家长完成简单家具组装或修理小家电,体验螺丝功能,培养动手能力与严谨态度。

结论:通过审视当前存在困境,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评价机制、协同培养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系统培养体系,包括改革课程内容、实施探究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采用合作学习、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措施。同时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才能真正优化培养路径,提升教育实效。未来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计安,李玉昌.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6):43-45.

[2]凌婧.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8):40.

[3]徐菲菲.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