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与探究
黄燕芬
闽侯县荆溪中心小学 350101
摘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展开探究,通过分析当前量感教学现状及问题表现,提出相应改进策略。现阶段量感培养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情境脱离现实等多样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重视概念理解、强化数学体验,构建系统化培养路径;同时创设真实情境、融入生活实际,促进量感应用实践化发展。通过建立科学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形成准确量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学重点,而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量感涉及对数量大小、单位关系、测量标准等感知理解能力,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判断、应用必备素质。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培养体系。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探究量感培养有效路径,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现状,问题表现多样化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形式化、过程机械化。许多教师虽然认识到量感培养重要性,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未能真正关注学生感知体验。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方式讲解数量关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探索机会;且教材中量感培养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习情境过于抽象,导致学生难以建立具体形象认知。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往往只强调单位间换算关系,忽视引导学生建立长度概念表象,致使学生虽然掌握计算规则却无法准确判断实际长度大小。而且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分注重计算结果正确性,忽视对量感形成过程评价,学生往往只关注答案而忽略对数量关系理解。对量感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性规划,各年级内容衔接不够紧密,知识点呈现碎片化,影响学生形成完整认知体系。
量感培养活动设计缺乏实效性,学生参与度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量感培养活动缺乏深度思考,未能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需求;活动设计往往过于简单或难度过高,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机会不足,学生无法通过实践体验建立感性认识;同时量感培养缺乏生活情境支持,学习内容与现实应用脱节,学生无法理解量感学习意义。教师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对量感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培训机会,导致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需求。
二、理解概念强化体验,量感培养系统化
针对量感培养现状问题,教师应注重概念理解与体验强化,构建系统化培养路径。量感培养需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多样化感官体验促进认知建构;教师须创设富有挑战性学习任务,如估测比较、实测验证等,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量关系规律。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应注重情境创设真实性,选择贴近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建立量感认知;同时采用多元表征方式呈现数量关系,结合实物操作、图形展示、符号运算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心理表象。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引导,通过提问启发、猜测验证、反思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量感思维品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巧妙设计情境激发量感思维。课堂伊始,教师应当展示一段水管长2.5米,购买4段这样水管需花费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法含义与自然数乘法联系。随后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估算购买2.5千克苹果需付多少元?学生通过计算2.5×3.6元,体会小数乘法应用价值。接着,教师引导分析计算方法,通过画图展示小数点移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本质。为培养量感,教师应当让学生预估乘积大小,如“0.98×5.1结果约为多少?”学生通过思考0.98接近1,5.1略大于5,估测结果约为5,随后验证实际结果5.098与估测接近。教师还应当设计开放性探究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小数乘法应用场景,如测量校园围墙长度计算油漆用量、家庭购物计算总价等,促进量感实践应用。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情境融入生活,量感应用实践化
量感培养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必须创设真实情境,促进量感应用实践化发展,这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环境中感知数量关系。教师应精心挑选生活素材,设计贴近学生经验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知识应用价值。量感培养需要突破教室局限,将校园、社区、家庭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察测量、数据采集、结果验证等实践活动;同时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结合科学探究、环保调查等,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应用量感知识。还要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虚拟学习环境,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拓展量感培养空间;并通过家校协同,设计家庭实践任务,引导家长参与指导,形成育人合力。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校园植树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量感应用。课堂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学校操场周长36米,计划每隔相同距离栽种一棵树,要求树与树间距离相等,请设计可行方案。学生需思考36有哪些因数,每种方案下需栽种多少棵树。通过尝试发现,当间距为1米时需36棵树,间距为2米时需18棵树,依此类推,引导学生理解因数概念与现实关联。随后,教师应当扩展任务:若两个班级分别负责栽种树木,希望每班负责棵数相同,哪些方案可行?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当总棵数为公倍数时可平均分配。接着,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测量校园其他区域周长,设计植树方案,体验因数倍数应用价值。课后布置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物品排列方式,如超市货架、停车场车位等,思考其中蕴含数学原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许多看似简单排列背后蕴含因数倍数关系,从而加深对数量关系理解,形成准确量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结论: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作为核心素养培养重要内容,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现状问题,采取针对性策略。通过理解概念、强化体验,构建系统化培养路径;创设真实情境、融入生活实际,促进量感应用实践化发展。量感培养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多样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数量关系。同时,注重学习方式变革与评价机制完善,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加强家校社区协同,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英. 试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教学评价策略[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1):105-107.
[2] 吴小玲,李银岚.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分析与探究[J]. 家长,2024(13):68-70.
[3] 余虹.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生成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50):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