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路径探索
郭康琴
长治市沁源县实验小学0465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问题,从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经典诵读习惯培养与课内外资源整合三个维度展开探究。通过构建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创设情境体验教学、开展多元诵读活动、建立文化浸润评价体系等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科学合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同时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本文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提供实用路径参考,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融入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焕新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课堂作为核心教学场域,如何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科特质又彰显文化魅力,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亟待解决问题。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课程标准要求,实现教学内容转化。一是教师应当构建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打破原有教材单一编排方式,将相关传统文化内容按主题重组,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主题单元,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感知传统文化脉络。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教师应当结合诗词、谚语、古代农耕典籍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节气背后蕴含天人合一思想与农耕智慧。二是创设情境体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传统文化融入提供新途径。教师应当利用数字资源库、虚拟现实技术等展现传统文化场景,让抽象内容具象化。例如借助三维动画复原古代建筑结构,通过交互式课件演示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使学生在视听交融环境中获得深刻文化体验。建立传统文化浸润评价体系尤为关键,转变以往单一知识考核方式,加入文化理解与实践能力评价。
二、经典诵读习惯养成、文化底蕴素养积累
经典诵读作为国学传承重要途径,需构建系统化育人机制。小学阶段培养诵读习惯应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通过形式多样诵读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诵读内容选择需关注年龄特点,低年级侧重韵律感强童谣古诗,中高年级可以适当增加名篇名段。教学过程中宜采用情境创设、角色体验等方法,让枯燥文本鲜活起来,比如组织诗词擂、台古文大家秀等班级活动,营造浓厚诵读氛围。学校应当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明确各年级诵读目标与内容,形成螺旋上升体系。家校协同也十分关键,指导家长参与亲子共读,举办家长课堂,普及诵读指导方法。文化底蕴积累并非一朝一夕,需长期熏陶与浸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从文本中挖掘文化内涵,感悟民族精神。建立个性化积累方式同样重要,可指导学生制作传统文化手抄报、建立主题文化笔记本,或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文化知识网络,形成立体化学习成果。
以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教师应当从经典诵读与文化积累双重角度设计教学。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搜集老舍先生作品片段进行朗读,感受京味语言独特魅力;整理北京春节民俗资料,为后续学习做准备。课堂导入时,播放具有浓郁北京特色音乐,展示老北京春节风俗图片,创设文化氛围。精读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老舍先生幽默风趣表达方式;找出描写春节传统习俗段落进行重点诵读,如走亲戚、灯会等内容。应当采用多种诵读形式:齐读感受节日喜庆气氛,分角色读体会不同人物心情,配乐朗诵增强艺术感染力。为深化文化理解,教师应当设计北京春节文化探究单,引导学生比较文章所述民国时期春节习俗与当代有何异同,探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变迁。拓展环节,组织“我家的春节”主题分享,鼓励学生讲述家乡特色节日习俗,形成文化对话。通过这种多维度教学设计,既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诵读兴趣,又引导他们探究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实现经典诵读习惯养成与文化底蕴素养积累双重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内资源有效整合、课外活动创新拓展
课内资源整合需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建立多维文化学习体系。教材作为基本课内资源,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教师须深入挖掘文本隐含文化元素,拓展相关历史背景、人物轶事、哲学思想等内容。如历史故事类文章,不仅关注故事情节,更应引导学生探究故事背后反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古诗文教学不仅讲解字词句意,还应联系诗人生平、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本价值。教师应当构建传统文化资源库,按主题分类整理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为教学提供支持。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同样重要,如挖掘地方特色民俗、历史遗迹,设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文化魅力。学校应当组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定期研讨交流,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与教学资源。
以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为例,教师应当通过多角度资源整合与课内外活动拓展,深化传统文化教学。课前应当引导学生查阅战国时期历史资料,了解齐国背景、孙膑生平与兵法思想,建立历史情境认知。课堂教学中,先引入军事谋略主题,展示我国古代兵法智慧,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经典,激发学习兴趣。文本教学环节,采用戏剧化表演方式,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故事情节,深刻体会人物心理与谋略运用。设计智慧思考站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用兵思想——知己知彼以弱胜强避实就虚等战略智慧,并思考现实意义。课内延伸阅读孙膑其他故事或战国策相关章节,拓宽文化视野。课外活动可以设计“古代智慧寻宝”主题学习,组织学生探究我国传统智慧故事,如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历史故事,比较不同谋略特点。举办兵法智慧辩论赛,让学生辩论“田忌赛马中谋略运用是否公平”等话题,锻炼思辨能力。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结合历史课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数学课分析赛马胜负可能性,综合学科知识理解故事内涵。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需构建系统整合框架,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学习场域。通过课堂教学创新、经典诵读习惯养成与课内外资源整合,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新路径,构建更加科学完善融合体系,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春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11):59.
[2] 朱叶丹. "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J]. 教师博览,2024(9):13-15.
[3] 强飞. 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 试题与研究,2024(29):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