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垢石”到苏醒:教育中的看见与唤醒

作者

戴云飞

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本文基于一线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通过真实案例反思当前教育评价机制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并提出“赏识教育”作为唤醒学生内在动力、重塑自信的重要路径。文章以一名普通中职学生——“张同学”的转变为例,细致描述了教师通过持续关注、真诚肯定与情感支持,如何使一名长期被忽视的学生逐渐焕发光芒。笔者认为,教育不应仅是筛选与竞争,更应是一种“看见”与“唤醒”。赏识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更重视其人格特质、情感状态与生命体验,从而在功利化教育语境中开辟一条更具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教育之路。本文旨在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去教育功利;赏识教育;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育唤醒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校园里顿时弥漫着一种久违的轻松与欢愉。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考场,脸上洋溢着解脱的笑容。人群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张同学——那个平时在课堂上总是眼神闪亮、积极回应的男孩。我正想走上前去问问考试情况,他却抢先一步,绽开灿烂的笑容,清脆地喊了一声:“老师,恭喜发财!”那时距离春节还有二十多天,这一声提前的拜年,却如一抹冬日暖阳,瞬间温暖了我的心房。望着他那张真诚又略带憨厚的笑脸,我不禁陷入了一段深沉的回忆……

初到这个班级任教时,课堂气氛并不活跃。或许是因为对我这个新老师还不太熟悉,学生们大多显得有些拘谨和腼腆,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人寥寥无几。然而,张同学却像一束光,穿透了这片略显沉闷的氛围。整节课,他几乎都能与我保持眼神交流,不时点头回应,甚至能在互动环节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常常以他为例,鼓励其他同学:“你看,张同学就做得很好,我们也一起试试看?”在我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下,他眼中的光芒越来越明亮,回应也更加积极主动。

然而,后来通过与其班主任交流,我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张同学:在其他课堂上,他并不总是如此积极,甚至有时会开小差、搞小动作,学习习惯也存在不少问题。得知这些,我并没有感到失望,反而更加心疼和感动。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业挫败和负面评价中,逐渐迷失了对自我的认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学习天赋并不突出,行为习惯也存在瑕疵,更关键的是,他们很少获得来自成人世界的真诚关注与积极回馈。正是这种长期的“不被看见”,让他们内心的光亮被尘埃覆盖,自信的火苗渐渐微弱。

但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对认可、对欣赏、对爱的深切渴望。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不是评判,而是唤醒——唤醒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对生命可能性的信念。而实现这种唤醒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愿意放下成见,真正“看见”孩子,尤其是那些被主流评价体系定义为“普通”甚至“落后”的孩子。

中国自古就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智慧,但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的今天,我们却常常陷入“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陷阱。很多孩子之所以沉默、逃避甚至自暴自弃,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优点,而是因为他们的优点不被现有的评价机制所识别和奖励。久而久之,不仅旁人忽视了他们的光芒,连他们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发光。

张同学虽然学业成绩并不出众,也有些淘气和小毛病,但他善良、开朗、重感情,尤其难得的是,他总是愿意以最本真的方式与人交往。有一次,上课铃已经响过三分钟,他才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教室门口,满脸通红,一看就是刚从篮球场跑回来。我看着他既慌张又愧疚的样子,原本想批评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转而说道:“张同学虽然迟到了,但他对运动这么投入、这么热爱,其实是非常可贵的精神。我们将来要做技术工人、要做匠人,要的不就是这种执着和热爱吗?”他显然没料到我会这样说,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那种标志性的、略带憨厚的笑容。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更加专注,也更愿意回应。

更让我触动的是教师节那天,两位平时在班上并不起眼的男生,小心翼翼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手里攥着一个简单包装的小礼物,轻声说:“老师,我们昨天晚自习后一起去选的……不知道您喜不喜欢。”他们说话时声音有些颤抖,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那一刻,我心里涌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种深切的歉疚和心疼——这些孩子太缺少肯定和表达了,以至于连送出心意都显得如此忐忑。而随后,这种心疼迅速转化为一股暖流:他们愿意鼓起勇气表达心意,这本身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回应。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像在河滩上捡石头。很多时候,我们眼睛总盯着那些光滑、闪亮、符合“标准”的卵石,却忽略了那些表面粗糙、沾满泥沙的“垢石”。然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在经过细致的清洗和打磨之后,往往最能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光泽。教育者,就是要做那个捡石、洗石、赏石的人。我们要相信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价值,也愿意付出耐心和精力,帮助它显露本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赏识教育并不是无原则的表扬,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与真诚尊重基础上的积极回应。它要求教师摆脱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不只关注学生“是否达标”,更在意学生“作为一个人是如何成长、如何感受、如何期待的”。

在职业学校的教育现场,这一点显得尤为迫切。这些孩子大多经历过长期的学业挫折,自我评价偏低,甚至对教育抱有排斥或逃避心理。但他们同样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赋予价值。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肯定、一次耐心的倾听,都可能成为点亮他们内心的火种。而这种点亮,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前途,也关乎教育的公平与温度。

回首这一路的教育实践,我越发坚定地认为,教师最根本的使命,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生命。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相信:我可以更好,我值得更好。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功利主义的泥潭,回归人、回归成长、回归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获得了最好的教育——学会如何用更宽阔的视角理解人,用更温暖的方式陪伴成长。教育与成长,从来都是相互照亮、彼此成就的旅程。

愿每一块“垢石”,都能被看见、被珍惜、苏醒过来,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