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工具提升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效能研究

作者

高洁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数字化工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情况,通过分析现状、策略设计与实践探索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数字化工具对提升课堂互动效能影响。本文发现,数字化工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当前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需通过合理策略设计与实践创新加以解决。本文提出构建多元互动模式、实施精细化教学设计、创新评价机制等策略,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工具;初中化学;课堂互动

一、数字化工具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硬件配置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数字化教学需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对数字工具认识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工具价值;数字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针对性不强,与课程标准衔接不紧密;此外,数字工具使用流于形式,停留在简单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层面,未能真正促进深度互动。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教师主要将数字工具用于课前准备与知识展示环节,互动性应用比例偏低。学生方面则普遍反映数字化学习体验不佳,互动参与度不高。

从应用深度看,大多数课堂仍处于表层应用阶段,工具功能未获充分挖掘,创新性应用匮乏。与此同时,各地区间数字化应用水平差异显著,城乡差距尤为明显,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突出。从管理层面看,缺乏系统性指导与评价机制,难以形成长效应用模式。

二、数字化工具促进初中化学课堂互动的策略设计

教师应建立多元互动模式,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协作学习平台等工具搭建立体互动网络。其中,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模式可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全流程互动;运用虚拟实验室则能突破传统实验局限,让危险或复杂实验可视化呈现,增强学生参与感;借助即时反馈系统可实现全员互动,精准把握学情。实施精细化教学设计,将数字工具融入课程各环节。课前,通过学习分析工具预判学生知识基础,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课中,利用可视化工具展示抽象概念,运用情境模拟软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碰撞;课后,借助智能练习系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巩固拓展知识。创新评价机制,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系。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习轨迹,量化互动表现,形成多维评价指标。此外,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数字素养。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同伴互助等方式,增强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校本资源库,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注重技术伦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防止过度依赖数字工具,确保技术应用价值取向正确。

以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为例,数字化工具可通过多维互动实现学习效能提升。在教学设计层面,教师可构建微课预习—互动探究—实验验证—总结应用四环节互动模式。课前,教师录制微视频解析质量守恒概念起源,推送实验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反应中物质质量为何变化问题;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提交预习心得,教师借助后台数据精准判断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开始阶段,引入思维导图工具,组织学生共同构建质量守恒知识框架;接着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分组操作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镁条燃烧、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等经典实验,通过拖拽分子模型,观察原子数量保持不变现象,直观感知质量守恒本质;同时借助电子天平模拟软件,进行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对比实验,理解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原因。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互动投屏系统,随机抽取小组演示实验思路,全班共同评议;学生则利用平板电脑记录实验数据,制作数字实验报告。课堂后段,借助情境模拟软件创设工业生产场景,如铁矿冶炼、氨气合成等过程,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字化工具优化初中化学课堂互动的实践探索

基于前述策略,实践层面需进行系统化探索,构建全方位互动生态。核心理念在于打破传统教学空间时间限制,形成全流程覆盖模式。课堂结构重组方面,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过程延伸至课堂外;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真实问题。实验教学创新方面,虚拟仿真技术可实现危险性高、微观层面、费用昂贵实验可视化,让抽象概念具象呈现;同时,通过云实验室构建,支持远程操作与数据分析。互动机制构建方面,引入即时反馈系统,实现全员参与,通过答题卡、弹幕互动等形式,保持高频次交流;运用智能分析技术,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资源整合方面,构建校本化资源库与区域共享平台,形成资源聚合效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资源创造过程,提升参与感与归属感。评价体系创新方面,建立多元主体、多维指标评价机制,关注学习过程与结果双重维度;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追踪学习轨迹,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教学方法革新方面,融入游戏化学习元素,增强趣味性与挑战性;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

以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为例,探索数字化工具支持下课堂互动新模式。该单元涉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利用与环境影响,极具现实关联性。实施过程采用翻转课堂+项目探究模式:教师构建专题学习网站,整合视频资源、模拟实验、互动任务于一体,学生课前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平台,观看石油形成与开采过程微视频,完成原油成分认知任务;实时弹出互动问题为何石油需要分馏处理引发思考,学生在线提交观点,系统自动分类归纳,形成问题树图。课堂初始,教师基于后台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展开讨论;随后引入石油分馏虚拟仿真系统,学生通过调节温度参数,观察不同馏分获取过程,深入理解沸点与分离原理关系。接着围绕家乡能源现状调查项目,学生分组运用数字地图标注当地化石燃料使用情况,通过数字测量工具计算碳排放量,利用云端协作平台汇总分析区域能源消费特点。在烃类化合物学习环节,借助分子结构构建软件,学生拖拽原子模型,自主搭建甲烷、乙烯等碳氢化合物结构,探索分子构型与性质关联;同时进行虚拟燃烧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燃烧产物变化,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结论:数字化工具应用已成为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重要力量,但目前仍存在应用深度不足、互动效果有限等问题。要提升互动效能,需从构建多元互动模式、实施精细化教学设计、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系统规划应用策略。实践探索表明,通过课堂结构重组、实验教学创新、互动评价改革等途径,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深度互动,提升学科素养。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工具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婷. 初中化学课堂中数字化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文渊(中学版),2024(2):281-283.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4.02.094.

[2] 陈赟. 初中化学课堂数字化实验的有效实施探究[C]//第三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4:1-4.

[3] 吴长英.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研究[C]//第二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