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世致用

作者

董新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00

明代形成“经世致用”思潮,以“百姓日用即道”最具代表性。宋应星强调以民生日用为技艺的第一要素,这种重视民生日用和物品功能的思想,正是艺术设计的出发点。造物要以服从功能和生活方式的需要为首要原则,重视实用,讲求功能是工艺美学重要的思想前提,亦是现代设计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墨子从其工匠的阶级立场出发,强调对人民群众有利之事可以做,对群众无利的事必不能做。他认为儒家和贵族阶级所提倡的繁文缛节是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要使民众有更好的生活,就必须在造物活动中坚持功能第一的思想原则。这一朴素思想与《天工开物》中体现的人文关怀较为一致。宋应星从“经世致用”的思想观点出发,以“济世利民”为目标,强调器物以实用为本,抑奢从简,造物要从“以人为本”的实践观点出发,讲求实用主义,拒绝“奇技淫巧”之类与国计民生无关的技巧工艺。

1、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

宋应星将其科学态度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格物”,即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是“致知”,即探求事物的规律,二者共同构成《天工开物》的中心思想。“格物”作为其科学态度的核心,主张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探索,获得本质与规律,形成对事物认识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 “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天工开物·乃服》)。尽管织机在日常生活中已广泛普及,但对提花与纺织技术的了解却未必普及。诸如“治乱”“经纶”等词汇的本义,尽管诸多文人雅士自幼便有所涉猎,然而终其一生亦未能目睹这些词汇所指的实际景象,实在令人遗憾。宋应星主张,研究服饰应当从养蚕桑丝的源头着手,了解丝绸的起源,继而探讨纺织布料的技艺,阐明衣料的制造过程;最终阐述服装的款式与类别,依照结构逻辑展示服装的制作过程。这种“格物致知、穷究实验”的科学态度,亦符合现今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

2、抑奢节用的经济观念

宋应星反对奢侈浪费,主张以节用济世,他认为奢侈和浪费是国家贫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奢侈是浪费金钱以及自然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珠玉·珠》有言“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自然产生的珍珠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加以节制随意取用的话,就会影响珍珠的生殖繁育。只有给予珍珠足够的时间恢复,才能利于蚌的恢复,从而有更多的珍珠产生。这是宋应星在告诫人们不要滥采滥用,采珠需遵循珍珠固有生长规律,以实现其科学采摘,确保珍珠生产的持续发展。若违背自然生态规律,肆意索取,将导致宝贵资源的枯竭。

宋应星从“济世利民”的角度出发,提出“抑奢节用”的思想,强调消费的合理性和节制性,反对奢侈浪费,主张节约和实用。人们的消费应该以自己的实际需要为准,不应该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同时也主张生产要符合实际需要,不要过度生产或浪费资源。正如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虽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因破坏自然环境而不得不斥巨资启用生态补偿机制,这正是现代社会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思想。

明代晚期,奢侈之风弥漫,对社会进步及民众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宋应星在《野议 论气 谈天 思怜诗》言:“有钱者奢侈日甚,而负债穷人,亦思华服盛筵而效之,至称贷无门,轻则思攘,而重则思标矣。”宋应星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若奢侈之风延续,将耗竭社会财富,导致国家根基动摇,民众生活困苦。因此他提倡皇室成员应缩减开支,避免劳民伤财之举,减轻赋税徭役;并且文人雅士应具备道德观念,能为民众的“扶危定倾”贡献力量。主张“抑奢、节用”,旨在削减不必要的支出,促使政治和经济秩序的良好发展。此经济观点在当时背景下具有先进性,强调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下社会,此观点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敦促我们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抵制奢华浪费,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

“天人合一”这一概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思想体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宇宙观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所谓“天人合一”,简而言之,涉及“天”和“人”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天人合一”的内涵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最初《周易》的“天人协调”思想为后世儒家学者奠定基础;孔子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强调人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及至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在于“天人感应”,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为感应。宋代是“天人合一”思想快速发展时期,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天道与人性、本体与价值的合一,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体现中华民族对宇宙和生命的独特见解,揭示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倡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天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进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宋应星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明确地将人置于宇宙中心,主张人是利用自然、创造物质的主人。他认为,人应通过观察与研究自然,领悟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创造有益于人类生活的物质财富。正如在《天工开物·序》开篇所言:“万事万物之中,其无异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万事万物丰富多样,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事物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有益于人类的和不利于人类的。这两大类别在总量中各占一半,只要能够把握那些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就够了。此种观念,凸显人之主体地位,展现对自然的尊重,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翔实记载各类工艺技术与生产过程,涵盖农业、纺织、制陶、冶金、造纸等诸多领域。这些记载,体现他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与探索。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其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为确保人类生存与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至关重要。通过发挥自身智慧与创造力,人类得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而这些物质财富的积累,又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结语

宋应星深谙民生日用之需,提出“格物致知”的科学理念,主张通过深入探究自然界的物质与现象,掌握其内在规律,进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激励人们在制造过程中重视对材料与工艺的深入研究,实现物尽其用的目标。提倡“抑奢节用”的经济理念,主张在制造过程中应避免奢侈与浪费,强调物品的实用价值与经济性,彰显对资源的珍视与对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追求。在造物理念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的造物活动应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而非盲目征服与破坏。《天工开物》中所体现的“经世致用”的造物思想,关注民生日用、科学探索、经济合理和生态和谐,对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