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融合的模式探究

作者

郭学玲

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 062350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探究新形势下数学课堂信息化建设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困境与成因,提出教学模式构建方案,并就融合策略优化给出建议。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需建立完善体系,注重教师能力培养,创新评价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应用。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良性互动氛围,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高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问题成因及典型表现

总体来看多数学校已初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多媒体教室、数学专用教室等硬件环境,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重要性。然而现实应用中仍然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工具使用而非深度融合等问题。从教师层面看,许多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新型教学软件掌握不够熟练,尤其在数学专业软件运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持抵触或消极态度,导致即使拥有先进设备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从学校层面看,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够科学,缺乏系统性思考,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购置轻使用培训,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同时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乡差距明显,优质数字资源分配不均。从教学实践角度看,信息技术运用停留在表层,主要体现为课件展示、视频播放等辅助手段,未能真正转变教学模式。教师习惯将信息技术作为传统教学锦上添花工具,忽视其对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变革潜能。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课堂实践及效果评估

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模式应基于学科特点进行系统规划,以问题情境引领、任务驱动为核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与探究性学习价值。此类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五个关键环节:情境体验—问题探究—技术赋能—协作交流—成果展评。情境体验阶段注重借助虚拟仿真、动态演示等技术创设真实数学问题背景;问题探究阶段强调运用数学建模软件辅助学生构建模型;技术赋能阶段关注通过计算工具、可视化平台等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协作交流阶段依托云端协作平台促进多元思考;成果展评阶段结合电子作品集呈现学习轨迹。此模式最显著特点在于打破时空限制,扩展学习场域,促进个性化学习与精准指导。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避免技术依赖,保持数学思维训练本质。效果评估应采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方法,包括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及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轨迹而非单一结果,重视技术环境下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关注学习方式转变与自主学习习惯形成。

以人教A版必修二第十章《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为例,信息技术融合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课前教师通过学习管理平台推送蒙特卡洛方法模拟抛硬币视频与投篮命中率统计任务,引发学生对频率与概率关系思考。课堂伊始借助随机数生成器与动态统计图表呈现大量随机试验结果,使学生直观感受频率稳定性特征。探究环节,学生分组使用概率模拟软件进行掷骰子、抽球等古典概型实验,通过改变试验次数观察频率变化规律,建立频率与概率联系。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生日问题模拟程序,编写简单代码进行多次实验,验证概率计算结果。针对条件概率与独立性概念,采用树状图可视化工具辅助分析复杂事件,突破学生理解难点。学生通过云端协作平台展示不同组别实验数据,共同探讨样本量与频率稳定性关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融合策略优化,资源整合及能力提升

深化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需从宏观规划与微观实践两个层面系统推进。宏观层面应构建完整技术融合框架,明确不同学习阶段融合重点与路径,避免简单叠加或表面应用。资源整合方面,建立校本数字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集成与智能推送;创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学校间教学资料互通;引入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生学习行为与成绩表现推送个性化学习材料。能力提升层面,构建递进式教师培训体系,关注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能力与反思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推动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协同备课、共同教研;建立种子教师培养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微观层面应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推广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模式;重构学习环境,打造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学习生态;丰富学习评价方式,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机制,关注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

以人教A版必修二第十章《频率与概率》教学为例,优化融合策略能从四个方面展开实施。课程资源整合方面,教师借助数学实验室平台汇集相关概率模拟程序、统计分析工具与经典案例,构建微课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教学环节设计上,采用微课导学—实验探究—概念构建—应用拓展四段式模式。学生课前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观看大数定律微课,初步了解频率与概率关系;课堂中借助随机模拟软件开展掷骰子、抛硬币等实验,记录不同试验次数下频率变化规律,通过智慧教室大屏幕汇总各组数据,集体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频率稳定性表现;教师引导学生提炼概率本质,构建知识体系;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统计建模软件分析某地区近十年降水量数据,预测来年降水概率,体验概率论实际应用价值。学习评价环节,采用智能测评系统追踪学生概念理解进程,结合学生电子作品集评估应用能力,通过在线讨论区考察学生数学交流表达能力。另外创设概率统计建模竞赛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商场客流预测、体育比赛胜率分析等,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思维与概率统计素养,实现从知识习得向能力培养转变。

结论: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分析,探索了有效教学模式构建路径与优化策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需要突破传统应用局限,建立系统化融合框架。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组织方式。学校层面则需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质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另外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华志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6):79-81.

[2]米明青.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策略[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中学;,2022:672-674.

[3]李红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J].新智慧,2021,(2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