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学习目标差异化设定及达成路径

作者

邓苏红

金滩中心小学 江西 吉安 3316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深入探讨分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差异化设定及达成路径。通过分析学生个体差异,阐述分层依据,结合教材实例给出具体目标设定方法,并从教学活动、辅导、评价等方面探索达成路径,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学习目标;差异化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学生因生活环境、学习基础等因素,在数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分层教学应运而生。它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层,设定差异化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对于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而言,有效实施分层教学,精准设定并达成差异化学习目标,对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分层教学的依据

(一)学生学习能力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的重要依据。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能快速理解抽象概念,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能迅速掌握图形平移、旋转的规律,举一反三解决复杂图形变换问题;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稍弱,需更多时间和实例辅助理解。根据这种学习能力的不同,可将学生初步分为学习能力较强、中等和较弱三个层次。

(二)知识基础不同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也存在差异。以“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为例,部分学生在之前整数加减法学习中基础扎实,能顺利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但有些学生整数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学习小数加减法就更为吃力。依据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进行分层,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学习目标的差异化设定

(一)基础层目标设定

基础层目标主要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基础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可设定为:能准确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能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比如,能计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二)提高层目标设定

提高层目标面向学习能力中等、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同样在“面积”单元,提高层学生在达成基础层目标基础上,要能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稍复杂问题,如能根据给定的面积和长(或宽),求出长方形的宽(或长);能理解并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像由两个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

(三)拓展层目标设定

拓展层目标针对学习能力强、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在“面积”单元,拓展层学生除掌握前面两层目标内容外,需深入探究面积相关知识,如探究不同形状图形在周长相等情况下,面积大小的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复杂的面积问题,如设计一个面积为36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要求长和宽都是整数,且尽可能美观(考虑长和宽的比例关系),并计算出不同设计方案的周长,比较哪种方案更节省材料。

四、学习目标的达成路径

(一)分层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基础层学生,教学活动应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 “100以内加减法”时,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小棒、计数器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计算35+24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先摆出3捆5根小棒代表35,再摆出2捆4根小棒代表24,然后将整捆和单根的小棒分别相加,得出结果59,使学生清晰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过程。

提高层教学活动在巩固基础知识同时,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设置一些应用问题,如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或判断给定三个角度能否组成三角形等,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层教学活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在学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时,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法,除了教材中的假设法,还可引导学生用方程法、列表法等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不同解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分层辅导

基础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较多,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和辅导。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生在作业、测验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比如,有的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中,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清晰,教师可通过画图、分实物等方式,再次讲解分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

提高层学生辅导侧重于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教师可推荐一些相关数学读物、趣味数学网站等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如在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在生活中应用的科普文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针对学生在难题上的困惑,进行小组辅导,共同探讨解题思路。

拓展层学生辅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能力。当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遇到瓶颈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和方法建议。例如,学生在研究“数字黑洞”问题时,教师可提示从简单数字入手,逐步探索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研究过程,撰写简单的数学小论文。

(三)分层评价

基础层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评价方式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验等为主。例如,在一次单元测验中,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虽然整体分数不高,但与自己之前相比有明显进步,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提高层评价在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注重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方式除了常规测验,还可增加课堂提问、小组合作项目评价等。如在一次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在小组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评价时应突出其能力提升和团队协作表现。

拓展层评价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评价。通过数学竞赛、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参加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在数学小课题研究中展现出独特见解和深入思考,教师要高度评价其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

五、结论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差异化设定及达成路径,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合理分层,结合人教版教材设定针对性学习目标,并从分层设计教学活动、分层辅导、分层评价等多方面探索达成路径,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临着学生分层动态调整困难、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挑战。未来,教师需不断探索创新,加强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灵活调整学生分层,让分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明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6):51-52.

[2]辛海波.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J].读写算,2020,(29):118-119.

[3]陈晓晶.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分析[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