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研究
邵聖章
吉林油田公司扶余采油厂地质所,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目前,扶余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综合含水率较高,油藏内部油、水分布变得异常复杂,控制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较多,严重制约着扶余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以期能够为扶余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有效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扶余油田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韵律;井网
扶余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内,构造上处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扶余Ⅲ号构造,其断裂系统发育,属于裂缝性中孔中渗构造砂岩油藏。油田主要目的层为泉头组四段的扶余油层,为砂泥岩互层,是典型的浅水三角洲相沉积。
扶余油田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综合含水率已高达90% 以上,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另外,油藏内部油、水分布变得异常复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尚不清楚,储层中可动剩余油已高度分散,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查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探明剩余油分布有利区域,制定下一步稳油控水的治理措施,提高扶余油田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
1.1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
扶余油层以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前缘与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砂体发育,以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少席状砂沉积。扶余油层沉积期环境变化剧烈,由下向上经过三角州平原、三角洲前缘多次变迁。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和流体非均质性,造成了油层内部水洗的差异,一部分油层动用很好,一部分则动用很差,从而在垂向上形成剩余油富集。分流河道、点坝砂体水洗程度高且波及范围大,动用程度好,但因其油层厚,面积大,物性好,以正韵律为主,层内水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水洗后层内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大,在油层中上部或韵律段的上部形成了剩余油的富集段。
1.2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
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多油层间会出现层间干扰问题。往往高渗油层水驱启动压力低,容易水驱; 而低渗油层水驱启动压力高,不容易水驱。这样,便出现水沿高渗透层突进的现象,而在较低渗层动用不好或基本没有动用,形成剩余油层。层间干扰主要与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有关。油层越多,层间差异较大,单井产液量较高,层间干扰就越严重。不同沉积微相形成的砂体,其物性存在较大差异,在油田笼统注水开发情况下,由于扶余油层层间非均质程度比较强,层间剩余油分布不均匀。
1.3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扶余油田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及曲流河沉积,由于沉积砂体的不规则性,导致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厚油层发育区中上部低渗透带形成了剩余油富集区。对于三角洲沉积的扶余油层来说,分流河道上注采井网里对应的采油井水淹较为严重,由于河道间泥岩夹层导致形成底部渗流优势通道,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对于曲流河沉积的杨大城子油层来说,曲流河点坝、河道砂体中注采对应的采油井水淹较为严重,由于点坝侧积体内的泥岩夹层的存在,形成点坝砂体底部渗流优势通道,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2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2.1物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通过对扶余油田不同时期密闭取心井岩石物性的数据分析,建立物性与含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原始含油饱和度与物性具有正相关性,开发晚期含油饱和度与物性的相关性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正相关趋势,说明物性相对较差的储集层中驱油效率较差。另外,受水驱开发的影响,物性好的部位,含油饱和度低,说明单砂体内的剩余油富集于中低渗储集层中。随注水开发过程的不断推进,储集层的孔、渗参数均呈增大态势。物性好的储集层,渗透率增大的幅度明显,尽管孔隙度亦具有增大的趋势,但增大的幅度比渗透率明显偏低。
2.2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韵律性不同,其剩余油分布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扶余油田不同韵律类型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分析,认为正韵律型储集层在油藏注水驱替过程中,由于层内物性差异和重力的影响,注入水通常沿正韵律型砂体中下部高渗透层段突进,形成高水洗层段,油井见水早、含水率上升快,缩短了油井的无水采油期,可动油被高程度采出;并且由于注入水沿着高渗透条带形成水窜,导致在纵向上的波及系数减小,物性较差的中上部未被注入水波及或波及程度较低,水淹程度较低,使其具有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及剩余油相对富集的特点。反韵律型储集层由于上部物性好于中下部,从高渗透层的分布来讲,注入水波及程度高,但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注入水又趋向于底部优先水驱,因而为反韵律油层,水驱相对均质。复合韵律型油层,其水淹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对复合韵律进行分割,符合单个正韵律或反韵律的水淹特征,如复合正韵律型油层,注入水沿高渗透带推进,高渗透带很快水淹,低渗透带波及程度较小,剩余油受物性分布的影响呈多段富集,而均质韵律型油层的水洗效果与油层厚度关系不大。
2.3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沉积微相控制着岩性、物性及非均质性,而岩性、物性及非均质性又控制着注入水在油藏中的运动特征,因此储集层沉积微相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也是各小层剩余油富集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扶余油层各沉积微相段含油饱和度的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含油饱和度值比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的高。究其原因,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具有砂体厚度较大、物性好、正韵律沉积等特点,层内的水淹程度以底部较重、中上部较轻为主要特征。因此,在物性越好、规模越大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中,因油层厚、面积大、正韵律沉积、层内水洗程度存在差异,目前仍具有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中上部会存在剩余油的富集区。分析认为分流河道、地下水分流河道水洗程度高且波及范围大、动用程度好,但因其油层厚、面积大、物性好、层内水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油层中上部仍具较大潜力。
2.4井网部署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随着扶余油田的不断开发,剩余油分布不仅受沉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后期开发井网部署的影响,因此导致剩余油分布在井网不同部位有所差异。即处于同一个井网不同位置油井之间剩余油饱和度最高,其次是水井间,而油水井之间剩余油饱和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油井周围只有采油井而没有注水井的情况,不能形成对应的注采关系。由于没有边水或注入水侵入,含水饱和度上升速度缓慢,因而成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富集层段。另外,处于相同井网不同位置,剩余油分布也有所不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注采井网中,注入井与采油井距离位置不同、井网不完善形成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大,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集层物性、储集层韵律性、沉积微相、井网部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最强、储集层韵律性次之,而井网部署和物性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剩余油研究工作,查明影响剩余分布的主控因素,从而为扶余油田制定后续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邢艳娟,王燕津,白永江,等.扶余油田水淹层沉积特征与剩余油分布[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08, 38(s1) : 128-132.
[2] 饶资,陈程,李军.扶余X10-2 区块点坝储层构型刻画及剩余油分布[J]. 特种油气藏, 2011, 18( 6) : 40-43.
[3] 王毅忠,苏燕,张海燕. 扶余油田扶73 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J]. 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23(5) :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