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
陈东
四川五月花技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97
摘要:本研究围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其背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层面的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旨在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助力其全面发展,为中职教育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干预策略
一、引言
在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教育模式转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更关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入探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已成为中职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教育观念偏差:不少家长过度关注成绩,将孩子的学业表现视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观念下,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便会遭受批评指责,长此以往,学生易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情绪。例如,有的家长只看重考试分数,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孩子稍有退步就严加训斥,使得孩子在学习上背负沉重心理负担。
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当父母之间频繁发生争吵,关系显得紧张,甚至走向离异的结局时,这些负面的家庭环境因素会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内心深处充满了不安与恐惧。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可能会逐渐展现出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将来难以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因素
学业压力繁重:中职学校课程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紧凑。部分学生在应对复杂专业课程时,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困难重重。同时,学校的考试、考核制度也给学生带来较大压力,担心学业失败,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资源匮乏:一方面,部分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流于形式,每周课时不足,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短缺,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业知识与技能有限,难以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辅导。
(三)社会因素
社会认知偏见: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未来发展受限,社会地位不高。这种偏见使得中职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容易遭受歧视,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其自信心与积极心态的养成。
不良文化侵蚀:随着互联网普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中职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如暴力、色情、颓废思想等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出现情绪波动大、行为失当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在中职学生中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
(四)学生自身因素
自我认知模糊:中职阶段,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部分学生对自身能力、兴趣、性格等认识不足,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过高评价易导致自负,在面对挫折时心理落差大;过低评价则引发自卑,不敢尝试新事物,错失成长机会,两种极端均不利于心理健康。
心理调节能力薄弱:中职学生心理尚不成熟,缺乏应对压力与挫折的有效方法。当遇到学业困难、人际冲突等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及时调整心态,陷入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更新家长教育理念: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科学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兴趣爱好与实践能力,而非仅聚焦学业成绩。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建立平等沟通关系,尊重孩子想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信任。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要重视家庭关系维护,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减少争吵。多组织家庭活动,如亲子旅行、家庭聚会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课程与教学:为了规范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我们应当增加相应的课时数量,并且丰富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参与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调节的技巧。此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招聘力度,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现有教师开展定期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与心理咨询实践,提升其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完善心理咨询室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舒适、私密的咨询环境。
(三)净化社会环境
转变社会观念: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纠正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错误认知,展示中职学生的优秀风采与就业前景,提高中职教育社会认可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为中职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与社会归属感。
加强网络监管:政府部门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网络信息,打击不良信息传播。规范网络游戏市场,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设置游戏防沉迷系统。同时,引导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为中职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
(四)提升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组织心理拓展训练,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与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注重发现学生优点与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敢挑战,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结论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均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家庭要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和谐氛围;学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社会要消除偏见,净化环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自我认知,形成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各方协同努力,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其成长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未来工作中,应持续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动态,不断完善干预策略,推动中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凡亮,江汶,吕童.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06):55-60.
[2]肖向雄,何杏华,吴连娜.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新智慧,2024,(24):30-32.
[3]吴碧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福建教育,2024,(35):35-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