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赖燕慧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三实验小学 363700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展开探究,通过分析当前审美教育现状,探索可行培养策略,并提出创新性路径建议。文章指出传统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审美体验,教师审美引导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困境提出融入多元文化资源、构建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等方法,同时强调需拓展课外审美空间,促进跨学科审美融合,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全文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用参考,推动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能力;培养路径

引言: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尤为关键。语文学科因其人文特质,天然承担着审美教育主阵地职责。当代社会审美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堂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成为教师需要思考问题。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剖析现状困境,探寻有效方法,旨在构建系统完整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全面发展,为未来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反思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呈现诸多值得反思现象。第一,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灌输与应试训练,忽视学生主体感受与审美体验。许多教师仍将重点放在文本解读与考点分析上,课堂氛围缺乏审美熏陶。学生往往机械记忆文章内容或写作技巧,很少有机会真正感受文学作品魅力,审美体验缺失已成普遍问题。第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引导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教师自身审美素养欠缺,无法准确把握文本审美价值,甚至出现误导情况。教学过程中简单化理解文本,缺乏深入挖掘,使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审美引导。

第三,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审美需求。现有教材虽经精心挑选,但文体类型相对固定,内容更新缓慢,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式上依然偏重教学式,缺乏多样化体验环节,学生参与度不高。第四,评价机制局限于考试成绩,忽视审美能力考核。现行评价体系主要关注识字量、阅读理解等可量化指标,对审美感知力、鉴赏力等难以量化能力缺乏有效评估。这种导向使师生双方逐渐弱化审美教育重视程度。另外家校协同不足也制约着审美教育成效,部分家长过分看重分数,对孩子审美培养关注不够,学校与家庭互动不足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优化课程体系先要确立审美核心地位,将美感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应构建多元资源库,突破教材局限,引入优秀儿童文学、民间艺术等拓展内容,丰富学生视野。教学方式上要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微剧场表演、诗词吟诵、美文共赏等活动,激发学生感知与体验。课堂结构应打破传统模式,建立开放互动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空间,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引导过程中,教师须尊重学生主体性,采用启发式方法,避免简单灌输。同时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过程性表现,摒弃单一考核标准。重视学科融合也是提升审美教育效果关键,将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构建立体审美感知模式。另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沉浸式审美环境,扩展学习时空维度,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

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学实践中,审美能力培养具体落实为生动案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精心制作河流声音音频、收集小马图片,创设情境基础。导入环节采用猜谜语方式引发兴趣:四条腿,一身毛,跑得快,叫声高,激发学生想象。进入文本欣赏时,教师先播放轻柔背景音乐,配合投影展示田野河流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故事环境美感。朗读教学环节设计小组配音剧场,学生分饰老马、小马、松鼠等角色,通过语调变化体验不同角色情感。理解水流湍急等关键词语时,播放相应水流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知理解抽象词语。讨论环节设置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小马,面对未知河流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勇气主题。拓展环节组织续编故事活动,学生想象小马过河后遇见谁、发生什么故事,培养创造性想象力。课堂尾声安排美感分享会,学生畅谈对小马精神品质欣赏与对自然景观感受。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创新与拓展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培养体系是首要方向,通过建立美文诵读俱乐部、校园文学社等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语文节、诗歌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延伸课堂体验。跨学科审美融合作为创新实践重点,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语文与音乐、美术、历史等领域知识有机整合,形成多元感官体验。师生共成长审美共同体建设也不容忽视,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者角色定位,与学生共读共赏,共同探索审美世界,形成互促提升良性循环。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构建同样关键,通过亲子共读、邀请社区文化资源参与、组织参观文化场所等方式,拓宽学生审美视野。科技赋能审美新模式更代表未来趋势,运用数字媒体、互动软件、云端资源库甚至VR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环境,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建立科学评价反馈机制,采用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元工具,全面记录学生审美能力发展轨迹,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实践中,审美能力培养通过创新路径全面提升。课前拓展阶段,教师组织成语探源小组,学生分组查阅相关成语故事来源,体会中华文化魅力。课堂导入环节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语感。进入文本学习时,采用跨学科融合方式,先请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故事场景,想象古代农田、老农形象与兔子奔跑姿态;再由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为故事配乐,用不同音调表现故事起伏。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古代农民生活状况如何为何兔子会撞树老农为何会守株待兔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受寓言蕴含哲理。拓展环节组织现代版寓言创作活动,学生改编故事情节与人物,保留原有寓意,培养创造性思维。

结论: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与路径拓展多维度推进,当前审美教育虽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培养成效。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跨学科融合、家校社协同、科技赋能等创新路径,构建更加完善审美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更能促进其人文精神塑造与审美情趣养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具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7):145-146.

[2]陈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72-73.

[3]王萍,高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