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谭奕鑫

江苏大学 212013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正承受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等诸多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趋突出。根据有关数据,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患有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多种心理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给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更好应对心理挑战,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模式,旨在通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框架,优化教育流程,提升教育质量,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个性化干预

大学时期是建立三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要面对很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比如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医疗和教育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健康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可以对心理疾病进行精确评估、个性化干预和实时监控。比如,可以24小时全天候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智能聊天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情景,减轻学生的焦虑;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警。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薄弱。一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贫困大学生是社会上数量较多的社会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是目前对此类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更多的是在经济上,而不是在心理上。二是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系统、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和生存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关注大学生的动态、心理、特征、需求,并利用个体性的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构建主动的心理防御机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调节自身情绪,减少心理焦虑。针对贫困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机体行为训练来解决。

二、人工智能辅助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2.1构建智能评估系统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构建智能评估系统,该系统的功能结构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测评者处理、问卷信息处理、图文音频数据处理、表情行为数据处理、感知数据处理、心理预测和干预等六个部分。分析层需要从测评者的身上采集大量的信息数据,包括病情行为、音频、图文、音频、传感体征、问卷结果等,并对采集的数据实施标准化、分类、汇总等预处理,深入挖掘可用的信息特征。在问卷信息处理子系统,是完成问卷调查的整个过程,结合被测者个人特征编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主题及判定标准。在表情行为分析系统中,使用 FER法对人脸的情感进行识别,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感知与信息处理子系统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睡眠质量、饮食状态等来监控患者的情绪变化。同时,基于SCL-90量表上,评估大学生是否存在恐惧、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心理,其评分越重,心理问题越严重。如果某一项纬度评估超过预警范围,则会发出警告。同时构建贝叶斯算法模型,关注被测者的复杂性、多面性等特征,提升预警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避免低效。

2.2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

采取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生理数据监测,例如可利用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等监测其相关生理数据,采集学生的心率、心率、肌电等生理参数,这些资料能很好地反应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应激程度。对大学生的行为监控,例如可以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等终端设备,收集学生的活动轨迹、社交活动频次、运动频率等日常行为信息。目前最常见的行动数据监测方式是利用智能手机上的社会行为与运动数据,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进行动态监测。最后,对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语言与文本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对学生的社交媒体文本、网络聊天记录等进行分析,识别大学生的情感倾向性及潜在心理问题。通过相关语言处理技术从学生的社交网络信息中提炼一些关键性的文字特征,预测大学生是否存在自杀风险,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2.3个性化咨询与辅导服务

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与辅导服务。例如通过智能对话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如根据个人数据为其量身定制放松训练方案;例如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为患有焦虑障碍、社交技能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沉浸式虚拟治疗干预;例如为大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借助引导式自助语音服务、聊天机器人、共情计算机等基于网络的咨询服务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时,时使大学生逐步能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心理健康测评以及各种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与自我疏导方式,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尽早地意识到自身的心理状态问题,也可以在别人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有效的安抚工作,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学习关心、爱护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2.4创新教学方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虚拟现实体验教学,即在教学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逼真的心理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即可为大学生开发在线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教师则侧重解惑释疑、组织讨论等,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共同提升教学实效。

3结语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生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等创新方法,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大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支持与干预,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曾文慧,杨钧,辛文婕.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 才智,2024(36):88-91.

[2]王祉晴. 人工智能驱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6):70-74.

[3] 梁朋,郭玲,李秋雨.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2(4):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