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燕粉丽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通过观察与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差异表现,探索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深入探究个性化辅导的有效方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多维度差异,这些差异需要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予以应对。通过实施分层培养和个性化辅导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提升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分层培养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差异的表现与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和知识掌握程度等多个层面。从认知能力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需要更多时间和具体示例来理解抽象概念。在学习方式方面,有的学生偏好独立思考,善于自主探索解题策略;有的学生则更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指导。就知识掌握程度而言,学生之间存在基础知识储备、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课堂教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深入观察发现,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环境、学习习惯培养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学生学习差异的具体表现,准确把握其形成原因,从而为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差异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培养的实施与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个体差异显著的现状,教师需要通过分层培养策略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合理分层,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机会。基础层次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运算技能的掌握,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和生活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提高层次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等方式,逐步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拓展层次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任务,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对基础层次学生采用直观演示和反复练习,对提高层次学生采用启发引导和合作探究,对拓展层次学生则提供自主探索和创新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注重层次间的动态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任务难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持续进步。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分层培养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品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基础层次的学生主要通过操作实物来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如使用尺子测量课本、铅笔的长度,建立对厘米的直观认识;使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形成对米的具体概念。提高层次的学生则在掌握基本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通过设计购物、运动等贴近生活的情境问题,培养其应用能力。拓展层次的学生可以探究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如测量跑道长度选择米,测量粉笔长度选择厘米,进而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基础层次的题目侧重单一长度单位的测量和估测,提高层次的题目包含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应用题,拓展层次的题目则涉及多步骤的实际问题解决。通过这种分层设计,不仅能够照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三、小学数学课程中个性辅导的开展与优化

开展个性化辅导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需求,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其找出问题所在,突破学习障碍。教师需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其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为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在课外辅导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游戏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通过个性化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还能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持续的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针对性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小棒计数、数学教具等直观材料,帮助其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和方法。针对心算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其掌握加减法口诀,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如数学接龙、找朋友等,提高其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对于已经掌握基本计算方法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其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如通过分解、凑整等方法进行快速计算。在作业辅导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如对于经常出现进位退位错误的学生,重点强化其对位值的认识;对于解题思路不清晰的学生,指导其学会列式和检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模拟购物、找零等生活情境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辅导方式,能够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结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多维度的差异,这些差异需要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施分层培养策略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开展个性化辅导是提升差异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持续的个性化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奇恩. 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分析[C]//第二届新时期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3.

[2] 肖敏. 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4(10):69-71. DOI:10.3969/j.issn.1674-6023.2024.10.025.

[3] 俞英存,俞东升. 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J]. 甘肃教育,2022(2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