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李桂玉
顺昌县实验小学 福建南平 353200
作者简介:李桂玉(1972.06-),女,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人,汉族,顺昌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备课与评价脱节、教学活动与素养目标割裂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学科特性,从目标设计、任务实施、情境创设三个维度,探索教学准备、课堂实施、学习体验与素养评价的有机衔接路径,为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及思维品质提供实践参照。
关键词:核心素养;“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教学设计与实施需突破传统线性模式,转向“备-教-学-评”的动态协同。但当前教学实践中,备课目标与课堂实施脱节、学习活动与素养评价分离的现象依然突出,致使文化传承、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目标难以有效落实。破解这一困境,亟需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以系统化锚定教学目标、结构化推进语言实践、情境化贯通素养评价,使识字写字、阅读鉴赏、口语交际等教学环节形成育人合力,真正实现“备-教-学-评”共促素养生长的良性循环。
一、目标贯通,备课评价双线并行
以核心素养为轴心,贯通备课目标与评价设计的双轨路径。教师在备课阶段依据语言运用、文化理解等素养维度,细化可观测的分层目标,同步预设结构化评价工具,如能力进阶量表、过程性观察指标[2]。
以《观潮》为例,教师围绕“语言积累”“阅读表达”“文化感知”三个核心素养,设定分层目标:学生能提取描写潮水变化的顺序词,以朗读感受比喻句的生动性,初步了解钱塘江潮与自然地理的联系。同步设计“课堂三步评价贴纸”(如表1),将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行为记录。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钱塘江潮汐实景图片,播放潮水声音频,模拟“亲临现场”的氛围,提问:“闭上眼睛听,潮水的声音像什么?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描述这种声音?”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铅笔圈出“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写在黑板“潮声词库”区域,同步用磁贴标注高频词,形成直观的词频排序图。随后,教师分发“观潮探秘卡”(卡片左侧为课文段落删去时间词的简版,右侧留空),布置任务:“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把缺失的时间词贴到正确位置。”提供“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霎时”等词条磁贴,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粘贴。教师巡视时针对性指导:对语言基础弱的学生,提示关注段落开头的提示词;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追问“为什么用‘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潮水?换成‘奔跑的羊群’行不行?”,引导学生对比喻的力度和画面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利用“三步评价贴纸”贯穿课堂,记录学生表现:
二、任务驱动,教学学习双向联动
依托任务链整合“教”的引导与“学”的实践,构建双向联动的素养生长机制。任务设计需覆盖备课中的能力分解、教学中的策略支架、学习中的探究路径及评价中的过程追踪,例如以“问题解决型”“文化探究型”任务,将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多维反馈融为一体。
以《太阳》为例,教师围绕“提取信息”“分析表达”“科学探究”三大素养目标,设计“探索太阳的秘密”任务链:
基础任务:提取太阳特点的关键词;
进阶任务:解密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的作用;
拓展任务:用科学语言向“外星访客”介绍太阳。
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提问:“如果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回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荧光笔标记“没有太阳……就没有……”的排比句。教师将学生聚焦的句子投影至白板,用红圈标注“没有”“就没有”等关键词,构建“因果关系图”,同步在“能量星”卡上为准确提取信息的学生加盖“观察员”印章。随后,教师以“太阳离我们约1.5亿公里”为例,用“数字变变变”互动游戏解密说明方法,先遮盖“1.5亿公里”,替换为“非常远”,提问:“哪种表达更可信?为什么?”随后分发“科学侦探卡”,左侧列有课文中的说明句(如“抵得上130万个地球”),右侧留空填写方法名称。教师示范用“作比较”图标标注例句,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其他句子分析,巡视时用分层提示——对基础薄弱组提供“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方法库贴纸,对能力较强组追问“如果删掉‘约’字,说明效果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布置“太阳代言人”挑战任务,模拟向“外星游客”介绍太阳。学生完成后,教师用“能量星”评价尺(准确度、创意度、清晰度三档)抽样点评。
三、情境融合,知识实践三维评价
创设真实情境贯通知识习得、能力迁移与素养评价的三维空间。备课阶段将文化语境、生活场景融入目标设计;教学中以情境化活动激活语言实践,同步嵌入表现性评价指标;评价环节聚焦语言运用、思维逻辑、文化态度等素养要素,借助能力图谱,实现从知识掌握到素养养成的立体化观测,推动语文学习向素养内化进阶[3]。
以《草原》为例,教师用白板展示动态草原全景图(蓝天、羊群、蜿蜒河流),播放马头琴背景音乐,在讲台喷洒青草味香氛,营造多感官体验。提问:“老舍先生用‘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形容草原,如果你是摄影师,会拍下课文中的哪个画面作为研学旅行封面?”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用荧光笔标记3-5个关键词填入“旅行手账”第一栏。教师手持“关键词采集器”(实物磁贴板),将学生提到的“绿毯”“渲染”等词语吸附展示,用不同颜色磁贴标注写景顺序(如绿色贴“远望草原”,蓝色贴“近看小丘”),同步为手账填写完整的学生贴上“观察星”。随后,教师设计“比喻句盲盒”互动游戏,将课文中的“羊群像白色大花”“河流像玻璃带子”等句子拆解为“本体盒”(装有“羊群”“河流”卡片的纸盒)和“喻体袋”(装有“大花”“玻璃带子”等图卡的布袋)。教师示范从“本体盒”抽出“羊群”卡片,提问:“为什么把羊群比作白色大花,而不是白云?如果把‘玻璃带子’换成‘银色项链’,画面感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颜色、形态、动态角度对比分析,将匹配的喻体图卡粘贴到“旅行手账”第二栏。最后,教师补充的民族习俗与文化情感关联度(如“献哈达—心连心”),判断文化认同水平。课后延伸“星级研学报告”任务,学生根据手账贴纸数量自评等级(3星达标,5星卓越),并录制1分钟“草原推荐语”,教师进行人工点评,并形成“能力雷达图”反馈给家长。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以目标贯通锚定方向、任务驱动激活实践、情境融合深化体验,重构了语文课堂的育人生态。通过课例《观潮》《太阳》《草原》的实践验证,该策略将知识习得、能力发展与价值体认统整于真实语言情境,为破解教学评割裂难题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肖婷.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中学课程资源,2024,20(11):28-30.
[2]韦春雪.“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群文阅读“学教评一体化”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