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研究
黄红梅
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363600
摘要:本文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前网络德育实践现状与面临挑战,探索构建有效路径与方法,提出优化保障与创新机制。互联网技术融入德育工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初中生网络素养参差不齐,学校网络德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网络德育能力有待提升。为此,需要创新网络德育内容形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加强家校社协同机制;同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网络素养,营造良好网络德育环境,从而推动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走向深入。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生;网络德育
一、探析“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众多学校积极探索网络平台应用于德育工作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网络班会等形式不断涌现,丰富德育内容与形式。然而,网络技术应用于德育实践过程中仍存诸多问题与挑战。首先,初中生网络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与信息辨别能力,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网络沉迷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学校网络德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部分农村学校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网络德育需求。
初中语文教师的网络德育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网络德育新要求。此外,网络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往往局限于简单传递知识或说教,缺乏互动性与吸引力。家校协同机制不完善,家长网络素养普遍较低,难以配合学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网络德育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科学评估标准与方法,导致网络德育实效性难以保障。而网络空间复杂多变,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频发,给初中生网络德育带来严峻考验。网络德育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明确指导方针与规范。
二、构建“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的路径与方法
“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建构需秉持创新思维与系统观念,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展开。构建网络德育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是创建沉浸式网络德育场景,结合VR/AR等技术,打造虚拟情境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道德情感,体验道德选择;二是推行项目化学习模式,设计网络德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践中内化道德规范;三是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开发德育微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设置德育任务与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四是构建智能化个性推送机制,根据学生德育需求与接受特点,精准推送适合内容,实现因材施教;五是建立网络社区共建共治机制,培养网络公民意识,让学生参与网络社区规则制定与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氛围。此外,需加强家校社协同,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形成育人合力。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信息筛选能力、网络安全意识与网络道德行为习惯,为网络德育实践提供基础保障。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学为例,展示“互联网+”时代网络德育实践路径与方法。教师建立父爱主题的网络学习社区,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父爱表达方式多元化案例,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开展寻找身边背影网络采访活动,学生通过智能手机采访记录父亲或长辈背影故事,制作微视频上传班级云平台,在采访过程中体验亲情感悟。然后,组织背影故事线上分享会,学生通过视频会议平台讲述自己采访发现,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父爱的内涵,感悟人伦亲情。同时,开展写给父亲一封信网络征文活动,学生写作完成后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父亲,收集父亲反馈,实现情感双向交流。最后,策划父爱永恒主题网络公益行动,为留守儿童录制有声读物《背影》,通过网络传递爱心,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这一系列网络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深入体验亲情内涵,培养感恩意识与家庭责任感,同时锻炼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网络素养,实现语文学习与德育目标有机融合。
三、优化“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的保障与创新
优化“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需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与创新机制,确保德育实践深入有效开展。首先,构筑网络德育生态系统,打造集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协同育人于一体网络平台,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其次,创新网络德育评价机制,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全过程评价、多维指标体系,实施知识测评与行为观察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互补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反映德育实效。第三,加强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建设,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网络德育实践水平,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第四,优化网络德育内容供给,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价值观形成规律,开发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网络德育资源,增强德育内容吸引力与感染力。第五,建立网络德育安全保障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网络内容监管,及时过滤有害信息,为学生提供健康网络环境。第六,制定网络德育标准规范,明确工作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为网络德育实践提供规范指导。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展示网络德育实践保障与创新。教师首先利用学校构建网络德育资源库,整合关于济南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多媒体素材,包括高清图片、纪录片片段、VR全景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素材支撑。教学伊始,引导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访问班级共享云空间,观看济南四季变换全景视频,直观感受济南独特魅力。组织云游济南线上研学活动,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体验趵突泉喷涌、大明湖冬景、千佛山雪景等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开展冬日济南主题网络协作探究,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历史等多角度分析济南冬季特色,培养学生网络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然后,利用智慧教室设备,组织济南VS家乡线上讨论会,学生比较济南与自己家乡冬天差异,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多样性,培养文化自信。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本文通过探析“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现状与挑战,构建实践路径与方法,提出保障与创新建议,形成较为完整网络德育实践研究框架。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需要创新内容形式,融合线上线下,加强协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此,应完善制度保障,提升教师能力,整合优质资源,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科学评价,推动理论创新,从而实现互联网与德育深度融合,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未来应进一步聚焦网络德育实践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挖掘实践经验,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网络德育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秋颖.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4(5):175-177.
[2] 杨中毅. “互联网+”下如何提高初中德育管理实效[J]. 空中美语,2021(5):710. 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1.05.656.
本文系南靖县2024年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研究”(立项号:jdy202415)研究阶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