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德于金”: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王洋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
摘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的态势。国际金融课程作为金融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国际金融人才的重任。本文阐述了思政改革目标与内容,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提升学生专业与思想素养,为国际金融领域输送德才兼备人才。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明确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它旨在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壁垒,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系统地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体来说,要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等的运作规律;深入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现状,掌握汇率制度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熟练掌握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如国际结算、国际信贷、国际证券投资等,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国际金融问题。
(二)思政目标
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金融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金融行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金融从业者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坚守诚信、合规、审慎的职业操守,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文化和制度差异。使学生在国际金融交往中,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金融理念和行为方式,积极推动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改革内容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在国际金融理论发展的讲解中,融入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国际金融理论的演变是一个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过程,不同的理论流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需求[1]。例如,在介绍古典国际金融理论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对当时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通过对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明白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激发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创新意识。
紧密关联国际金融市场实践,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2]。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各类金融事件层出不穷。以国际金融危机为例,深入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传导机制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道德风险以及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金融从业者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的稳定。
在教学中融入国际金融法规与政策,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3]。国际金融法规和政策是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保障,了解这些法规和政策对于学生未来从事国际金融工作至关重要。同时,结合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增加中国金融发展案例在教学中的比重。近年来,中国金融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亚投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拓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将这些案例引入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历程和成就,以及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通过这些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强化金融伦理教育,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体系[3]。开设专门的金融伦理章节或专题讲座,系统介绍金融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诚信、公平、责任等。通过分析金融领域的伦理困境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金融职业生涯中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维护金融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案例分析中。精心收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案例,这些案例既涵盖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教训。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和思政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分析企业跨境并购案例时,不仅要分析并购的财务策略和金融风险,还要探讨并购过程中的企业文化融合、社会责任履行等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政认知。
开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思政理念。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金融模拟交易、实地调研、金融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参与金融知识普及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讲解金融理财知识和防范金融诈骗技巧,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时空,提升教学效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思政教育视频、学术讲座、在线测试等。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思政话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想交流能力。
三、结论
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改革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其未来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光菊, 裴文庆. 新文科下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3, 36(2): 68-70.
[2] 阿卜杜凯尤木·赛麦提, 古丽斯坦·肉孜, 郭凯.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与改革探索——以“国际金融”为例[J]. 对外经贸, 2024(1): 103-106.
[3] 崔彩周.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OL]. 高教学刊, 2025, 11(4): 172-175,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