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典诗词的现实意义转化路径探究

作者

徐海谍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 15812304361

摘要:本文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载体,探索“以读促写”教学中古典文本精神突围价值的现实意义转化路径。通过解构苏轼在历史追忆与自我观照中完成的“入世一超脱一豁达”三重精神突围,引导学生将文本哲思迁移至当代生活困境的书写,实现从文学审美到生命教育的跨越,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古为今用”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以读促写;古典诗歌教学;现实意义;路径探究

古诗词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要求是: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然而中国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课堂上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诗词可能只是学习文言字词的载体或应试的材料,又或者成为作者风格的佐证甚至于典故背景补充。这其实削弱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美感,也忽视了其所蕴含的生命能量。笔者尝试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载体,探索“以读促写”教学中古典文本精神突围价值的现实意义转化路径。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希望能给一线语文老师教学实践带来启发。

一、精神突围的文本解构,苏轼的三重超越

任何文本都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融入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更能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生命体悟。

1.历史叙事的突围:从“周郎赤壁”到“东坡赤壁”

(1)虚实交织的时空重构

三国赤壁之战的实际发生地(湖北蒲圻)与苏轼吟咏的黄州赤鼻矶存在明显地理差异。苏轼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模糊表述,既点明民间传说的非确定性,又通过转述赋予其文化合法性。这一策略消解了历史地理的客观性,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重构,为后续的抒情与哲思奠定基础。

(2)英雄叙事的消解与重建

苏轼笔下的周瑜被塑造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与《三国志》中“性度恢廓”的史实记载相符,但通过“小乔初嫁”的时间错位(赤壁之战时小乔已嫁周瑜十年),强化了其少年英雄的浪漫色彩。这种艺术加工将历史人物符号化为理想化的文化象征,服务于苏轼对人生境遇的自我映射。周瑜“雄姿英发”的完美形象与“早生华发”的自我困境形成张力,揭示苏轼对传统英雄观的颠覆,转向对生命本具的追求。

2.情感逻辑的突围:从“多情应笑我”到“一尊还酹江月”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是苏轼在怀古过程中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多情”既指对历史的深情追忆,也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苏轼将自己与周瑜对比: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年仅三十四岁,已建立不朽功业,而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已年过四十,却功业未成,甚至被政治放逐。这种对比强化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而“早生华发”则进一步暗示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力感。“人生如梦”是苏轼情感逻辑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句回应了开篇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历史的兴衰与人生的短暂联系在一起。词人意识到,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凡夫俗子,最终都难逃时间的冲刷,人生的一切功名利禄皆如过眼云烟。这种认知促使苏轼从怀古伤今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转向一种更为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尊还酹江月”则是情感突围的完成。词人以酒祭月,将个人的悲欢融入浩瀚的江月之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人生的无奈,更是对命运的主动释怀。苏轼通过“酹江月”这一动作,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永恒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以“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为起点,通过“江月永恒”的宇宙观照完成自我救赎,展现“悲而不伤”的情感升华路径。

3.生命境界的突围:儒道精神的融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了儒家与道家精神的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境界。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苏轼深受其影响,始终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正是他对自身未竟功业的无奈与自嘲,体现了儒家强烈的现实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然而,现实的挫折与困境往往使儒家入世的追求带来焦虑与失落。此时,道家思想为苏轼提供了超脱的智慧。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超越世俗功名,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在词中,“人生如梦”的慨叹与“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正是道家精神的体现。面对历史兴衰,苏轼以豁达的态度化解了人生的失意,实现了精神的超越。

儒家与道家的融合,使苏轼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平衡。既有建功立业的执着,又有超然物外的洒脱,最终完成了生命境界的突围,成就了其词作中深厚的人生哲理与艺术魅力。

二、以读促写的现实转化:从文本突围到生命书写

真实的语文能力不止步于文本突围,更应满足真实的生命表达需求。

1.阅读层:情境还原与共情训练

以“假如我是苏轼”角色代入活动撰写《黄州日记》,需深入理解苏轼贬谪黄州的历史背景与心境。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其作品如《赤壁赋》《定风波》既流露孤寂,又展现豁达。创作时应抓住两个关键:

心境捕捉:呈现逆境中与自然对话、寻求宁静的矛盾状态;

语言模仿:借鉴苏轼自然畅达的风格(如《记承天寺夜游》),避免华丽辞藻,以简练自然意象传递复杂情感。

学生习作:七月二十日  微风

湛湛青天,雇得小舟,独往江心。船夫是聋叟,唯清风与我对饮。见乱石穿空处,想是公瑾当年练兵之所。江水拍打礁石,溅湿我的衣衫,微凉。

忽见断崖古刻“赤壁”二字,苔痕斑驳。以杖击之,其声沉郁。声响里,有华容道的马蹄声,有借东风的射箭声……千年兴亡,不过江上清风耳。

2.写作层:现实意义的个性化表达

(1)主题迁移写作任务

模仿苏轼“历史—自然—自我”三维对话结构,以“我的精神突围时刻”为题创作散文。

学生习作《考场外的木棉》片段:

“春雨尚寒,零落满地残红,恍若千万朱砂结就的璎珞。低徊处,忽见枯枝桠间迸出数点新绿,蓦然了悟——这满阶红雨原非无情弃物,分明是化作春泥,暗酿着下一场青葱热烈。”

(2)跨介表达尝试

将古典意象转化为现代媒介表达,这种转化不仅为传统文化找到年轻化表达,更在媒介融合中实现了古典美学与现代视觉语言的创造性对话。例如:

短视频分镜脚本设计:

意象解构: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中,“乱石穿空”通过高角度悬崖镜头表现险峻,“惊涛拍岸”以慢动作浪花展现力量;

当代隐喻: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社会隐喻:快剪交叉海浪与都市人群(地铁、键盘特写),构建“内卷浪潮”的视觉类比;静坐者与冲击潮水的画面并置,形成“心灵礁石”的象征;

技术要点:分镜需明确时长、画面、音效、字幕,确保视觉美感与深层含义的统一,注重镜头隐喻功能(如远景自然→特写浪花→城市快节奏→个人静坐的递进)。

学生短视频解说词片段:

“仰观绝壁穿云,俯听怒涛裂岸。东坡赤壁,复现光影之间。然昔日江声乱石,竟是市嚣尘劳。潮来潮往,谁人不是礁石一柱?唯静观者,得见水月澄明。”

3.评价层:突围书写的多维反馈

动态评价量表设计

在当代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中,如何衡量学生对古典精神的理解与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了动态评价量表,从三个维度对学生的“突围书写”(即对苏轼等古典文人精神的解读与再创造)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1)历史共鸣度:对苏轼精神的理解深度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精神内核不仅体现在诗词艺术上,更在于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越。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苏轼,不能仅停留在字句解析,而应考察其能否把握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展现的“旷达自适”“超然物外”的生命智慧。是否能从文本历史语境中提炼出适用于当代的精神资源?这一维度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2)现实关联度:对个人困境的反思程度

古典精神的当代价值,在于它能否为现代人提供应对困境的智慧。在评价学生的“突围书写”时,需考察其能否将苏轼的精神与自身的现实困惑相结合。例如,面对学业压力、社交焦虑或未来迷茫,学生是否能从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山水里得到精神力量,领悟苏轼用自然之壮美消融了现实失意的郁结的智慧,是否用苏轼精神来观照自身,并提出可行的纾解方案?这一维度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迁移能力,使古典文本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对话的精神资源。

(3)表达创新性:语言或形式的突破

古典精神的现代诠释,离不开表达方式的创新。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需关注其是否能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独特的表达路径。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尝试以现代诗重构苏轼的词境,有的可能用跨媒介叙事(如短视频、图文结合)呈现《赤壁怀古》的当代解读,甚至有的可能以戏剧独白的方式让苏轼与当代青年对话。这一维度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用新颖的文体、语言或媒介,让古典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三、教学启示:古典精神突围的当代教育价值

古典文学教育不应止步于知识传授,而应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助力。苏轼的“突围”精神,即在困境中保持豁达,在功利社会中坚守审美与诗意。这对当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对抗“空心化”焦虑的生命教育

当代青少年普遍面临“空心化”困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们可能因过度关注外在成就而陷入意义感缺失的焦虑。苏轼的“突围”智慧,恰恰提供了一种生命教育的可能路径。引导学生品味词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悟作者如何将个人挫折(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置于历史长河中消解,通过历史学习建立“长周期思维”,理解短暂挫折在人生全局中的意义(如考试失利≠人生失败),培养抗逆力,对抗“数字化生存”带来的异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化对古典文本的理解,更能从中汲取应对现实困境的精神力量。

2.读写融合的螺旋式成长模型

要让古典精神真正“活”在当代,还需建立“阅读—思考—表达—再创造”的螺旋式学习模型。例如:

深度阅读:引导学生精读联读苏轼被贬黄州同期作品文本,分析其精神内核,体悟苏轼从执念到超脱的逆境哲学。

批判性写作:结合自身经历,撰写“如果我是苏轼,会如何面对当代困境”的反思性文章。

创造性转化:鼓励学生用现代艺术形式(如漫画、剧本、短视频)重新诠释苏轼作品,使其与当代文化对话。

这一模型强调“输入”与“输出”的循环,使学生在读写互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同步成长。

结语:

在浮躁的数字化时代,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用的人”,更要滋养“完整的人”,引导学生保持精神的独立与丰盈。古典诗词的现实意义转化,本质是让古人的智慧参与当代精神建构。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实践可见,“以读促写”能够有效打通古今隔阂,使古典诗词成为滋养学生情感表达与思想成长的生命能量,最终让古典诗词真正“活”在当下。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山居笔记. 上海: 文汇出版社, 1995.

[2] 朱立元. 接受美学导论[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