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习活动观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

朱清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以学习活动观为理论基础,聚焦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问题,从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评价实施三个维度展开探究。基于学习活动观,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层设置,围绕核心素养多维整合,并随学习活动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需聚焦语言功能优化结构,贴近生活情境开发资源,促进能力提升安排序列;教学评价则应关注过程体验设计形成性评价,突出能力表现构建多元方式,促进自主发展建立反馈机制。

关键词:学习活动观;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学习活动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师重视。学习活动观强调将学习视为主动建构意义过程,把学生置于教学中心位置,通过设计有意义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学科,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亟需在学习活动观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变革,从而更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提升教学效果。本文试图从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评价实施三个维度探讨学习活动观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新路径。

一、学习活动观视角下小学英语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构建

(一)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分层设置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分层设置是学习活动观要求,符合小学英语教学规律。小学生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语言学习需依赖直观形象材料与体验性活动支持。教学目标分层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记忆特点和注意力持续时间差异,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与兴趣培养,中年级注重基础知识掌握与简单应用,高年级强调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

分层设置教学目标还应体现螺旋上升原则,使各年级各单元目标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目标链。例如针对问候类主题,低年级目标可设为能“听懂并用简单问候语进行日常交流”,中年级可以调整为能“根据不同场景选择恰当问候语并进行简单对话”,高年级应当提升至能“在多种社交情境中灵活运用多样问候语展开交流并表达情感”。这种分层目标设置既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语言学习递进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可达成性。

(二)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多维整合

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目标多维整合是学习活动观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小学英语教学价值。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单元教学目标设置应突破传统知识技能导向,实现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策略等多维目标整合。多维目标整合强调各目标之间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关系,需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使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意识培养、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提升有机融合。这种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单元主题核心语言功能,确定单元重点语言目标;分析单元主题蕴含文化内涵,拓展文化意识目标;再挖掘主题所能培养思维品质,设定思维发展目标;最后思考适合主题学习策略,确立学习能力目标。

以新译林版三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your name?”单元为例,该单元核心语言功能为询问与回答姓名,传统目标设定可能只是关注掌握“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句型和人称代词运用。而基于核心素养多维整合思路,该单元教学目标应当扩展为:语言能力维度上,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询问姓名相关句型进行简单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区分并正确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能够拼读常见英文名字字母组合。文化意识维度上,学生能够了解中西方人名构成差异(西方名在前姓在后、英文名常见含义等),感知不同文化称呼礼仪(如称呼长辈加尊称Mr./Miss/Mrs.等),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开放态度。思维品质维度上,学生能够通过名字创意活动(如根据字母创编名字歌谣、设计名字卡片等)发展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交友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性思维。学习能力维度上,学生学会运用绘图记忆和韵律记忆策略记忆句型,掌握简单名片制作与介绍技巧,形成乐于交流表达习惯。

(三)依托学习活动的教学目标动态调整

依托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目标动态调整是学习活动观核心理念,体现教学过程开放性与目标生成性。传统教学往往将目标视为预设不变实体,缺乏灵活性与生成性。学习活动观强调教学目标应随着学习活动展开而动态调整,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目标,使其更符合真实学习情境与学生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动态调整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基于学生前测结果调整,针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微调预设目标难度与广度;二是基于学习过程反馈调整,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点和疑难点,补充拓展或强化巩固相关目标;三是基于生成性问题调整,对学习活动中涌现意义问题,设立延伸目标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天气主题过程中,如学生对极端天气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应当适时调整目标,增加气候变化与环保意识相关学习目标。这种动态调整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彰显学习活动真实价值。

二、学习活动观引领下小学英语单元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一)聚焦语言功能的教学内容结构优化

聚焦语言功能进行教学内容结构优化是学习活动观重要实践,有助于增强小学英语教学实用性。传统英语教学常以语言知识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导致碎片化学习现象。学习活动观强调应以语言功能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围绕能用英语做什么设计内容结构,使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点自然融入功能性交际情境,形成有机整体。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需遵循功能导向、主题整合、任务驱动原则。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单元核心语言功能,如描述位置表达喜好询问信息等;二是选择与语言功能匹配主题情境,如校园游览美食分享社区探索等;三是围绕主题设计系列任务活动,通过任务解决过程自然呈现并应用语言知识。例如在社区服务单元中,可以围绕询问地点功能,设计社区地图制作、访问社区工作者、为外国友人指路等任务,使方位介词、问路对话等知识点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应用。这种功能导向内容结构使学生清晰认识语言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意义感与应用意识。

(二)贴近生活情境的教学内容资源开发

贴近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内容资源开发是学习活动观核心要求,能够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真实性。小学英语学习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将学生熟悉生活场景转化为丰富学习资源。教师需超越教材限制,积极开发整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心理需求、具有时代特色教学内容资源,为学习活动提供真实素材与情境支持。教学内容资源开发应关注学习环境拓展,将课堂、校园、家庭、社区等空间融为一体,构建无缝学习场景;关注媒介形式多样,融合实物、图片、音频、视频、数字等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学习风格需求;关注参与主体多元,鼓励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以新译林版三年级上册Unit 4“This is my friend”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围绕介绍朋友展开,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开发贴近生活情境教学内容资源。一是利用校园真实场景,组织校园友谊墙项目,邀请学生拍摄与好友合影,用学过句型“This is my friend. His/Her name is...”简单介绍照片,制作班级友谊墙展示;二是结合数字技术,创建班级朋友圈小程序,学生可上传与朋友互动短视频,用英语介绍朋友特长爱好,同学间可相互留言评论,形成虚拟社交平台;三是拓展家庭资源,设计家庭朋友档案任务,学生通过采访父母了解他们童年好友故事,收集照片制作小书,用简单英语记录并在课堂分享;还应当链接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新朋友探访活动,邀请社区外籍人士或不同职业人员走进课堂,学生运用所学句型进行简单交流和介绍,扩展交友圈层。这些贴近生活情境资源开发不仅丰富了单一介绍朋友主题,使语言学习融入真实社交情境,更通过多维体验和情感参与增强了学习投入度和记忆效果,学生在介绍朋友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发展思维、体验文化、增进友谊,实现了学习活动多重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促进能力提升的教学内容序列安排

促进能力提升进行教学内容序列安排是学习活动观重要原则,有助于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系统性。合理教学内容序列安排需考虑语言学习规律与认知发展特点,遵循易到难、简到繁、具体到抽象原则,同时注重语言技能间整合与学科内外知识联系,构建螺旋上升内容组织框架。

教学内容序列安排应体现三重逻辑:语言逻辑、认知逻辑和活动逻辑。语言逻辑关注语言要素间内在联系,如先呈现核心词汇再导入句型;认知逻辑考虑学习者认知加工过程,如先感知体验再分析总结;活动逻辑强调任务间递进关系,如先进行受控练习再开展开放表达。以“我的动物朋友”单元为例,可先安排动物图片识别、动物特征描述、动物生活习性探究,再进行动物保护调查、动物主题海报制作、动物保护宣传片创作等活动,形成由浅入深、由受控到开放、由模仿到创新内容序列。这种科学序列安排使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各项活动相互支撑,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螺旋提升。

三、学习活动观导向下小学英语单元教学评价的科学实施

(一)关注过程体验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关注过程体验进行形成性评价设计是学习活动观重要表现,能够优化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方式。传统评价过分关注结果测量,忽视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学习活动观强调评价应融入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参与度、情感态度与进步幅度,通过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方式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持续进步。

形成性评价设计应遵循过程导向、多元主体、即时反馈原则。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学习策略(如词汇记忆方法、阅读技巧运用)、情感体验(如学习兴趣、成就感)等方面。评价方式可采用观察记录、学习日记、活动量表、同伴互评等多种形式。例如在项目学习中,教师应当设计项目进度跟踪表,记录小组讨论、资料收集、成果展示各环节表现;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作品与反思;通过课堂小测与互动问答及时了解掌握情况。这种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既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反思与调整,形成良性学习循环。

(二)突出能力表现的多元评价方式构建

突出能力表现进行多元评价方式构建是学习活动观核心理念,有助于全面反映小学英语学习成效。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要求评价聚焦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品质,而非单纯知识记忆。多元评价方式应立足于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有意义任务,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表现评估其综合能力水平。这种评价超越传统纸笔测试局限,将评价融入学习全过程,关注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体现素养导向评价观念。评价主体应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多元参与;评价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运用、学习策略应用、情感态度表现等多个维度。

以新译林版三年级下册Unit 1School things单元为例,应当构建突出能力表现多元评价体系。该单元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用品展开,传统评价可能只是通过词汇拼写与句型填空检测知识记忆。基于学习活动观,教师应当设计校园文具店主题评价活动,整合多元评价方式。一是创设文具店情境,将评价融入购物场景,学生分组扮演顾客与店员角色,通过实际交流展示语言应用能力;二是设计文具推荐卡制作任务,学生选择一种文具,绘制图片并用英语写出名称、颜色、用途等信息,展示写作与创意表达能力;三是开展猜一猜小游戏评价,学生通过描述文具特征让同伴猜测物品名称,检验描述性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多元评价系统将语言学习、能力展示、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学生在完成各项评价任务过程中自然展现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体验语言学习乐趣,形成正向学习动机。

(三)促进自主发展的评价反馈机制建立

促进自主发展进行评价反馈机制建立是学习活动观重要体现,能够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效能。评价本质应是促进学生成长工具,而非简单甄别手段。学习活动观强调评价反馈应具有发展性与激励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方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意识,使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评价反馈机制建立需注重描述性评语、诊断性分析、建设性建议三个要素。描述性评语客观记录学生表现,避免简单等级划分;诊断性分析找出学习优势与不足,明确原因;建设性建议提供改进方法与策略,指明方向。评价反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培养元认知能力;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形成评价合力;设置成长激励机制,强化学习动力。这种促进自主发展评价反馈使评价真正发挥评中有教、评中有学功能,引导学生逐步成为学习主人。

结论:基于学习活动观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表明,构建科学教学目标、组织系统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评价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机体系。学习活动观引领下教学设计强调学生中心、活动导向、能力本位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促进语言学习意义建构。本文对推动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湘梅.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J]. 英语教师,2024,24(5):101-103,112.

[2] 张丽华,曹苗荟. 联识成块:英语学习活动观下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探究[J]. 江苏教育,2024(13):60-63. DOI:10.3969/j.issn.1005-6009.2024.13.019.

[3] 梁夫霞.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22(6):34-36.

[4] 滕慧.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实践策略[J]. 考试与评价,2024(10):28-30.

[5] 潘玲茜,陈赛赛.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23,46(4):42-46.